本報記者 康燕
今年初,銀監會特別強調:加快政策性銀行改革是今年金融機構改革的主要內容。顯然,國家開發銀行將在中國金融改革的浪潮中發揮重要作用。
連續兩年,在香港出版的權威財經雜志《金融亞洲》將國家開發銀行評選為“亞洲最
賺錢銀行”。近6年來,國家開發銀行主要經營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自1994年3月成立以來,國家開發銀行在十余年的改革探索中,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的開發性金融之路。
“中國將不會以東南亞金融危機作借口,調低人民幣匯率。”1997年8月,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時,時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的陳元在一些場合作出的上述表述令人印象深刻。此前近10年間,陳元一直擔任中國人民銀行黨組副書記、副行長。他低調而謹慎的風格,他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淵深的理論功底,他對宏觀經濟理論和國際金融系統而深刻的研究,贏得業內外廣泛贊譽。
“市場環境下,銀行框架內。”1998年3月,陳元接掌國家開發銀行大印,提出國家開發銀行全新的運作方法,該行從此步入把國際先進的金融原理與中國國情實際相結合的新階段。從轉變思想觀念入手到確立國家信用與市場業績相統一的辦行宗旨,近7年間,國家開發銀行以國際標準為準繩,堅持改革創新,使中國的開發性金融得到蓬勃發展,受到國際國內的充分肯定。
開發性金融作為連接政府和市場之間的橋梁,可以發揮重要作用,這是歷史和現實賦予我們的重要使命
十年實踐,我們認識到必須不斷把國際先進的金融原理和中國實踐相結合。這是開行的成功經驗。開發性金融典型代表是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這些機構和當前開行所使用的方法基本是一樣的,但我們的目標更清晰、明確和完整
8年前,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中央召開第一次金融工作會議。和許多金融機構一樣,國家開發銀行也面臨重要選擇:中國金融業如何改革與發展?怎樣辦好政策性銀行?開行如何進行定位?
4年前,開行提出與國際接軌的“八項標準”,向國際一流銀行邁進,業內外再生疑問:一流銀行是政策性的還是商業性的?既然是政策性銀行,有沒有必要辦這么好?
3年前,國家開發銀行行長陳元從制度演進角度闡述了三種融資理論,進一步深化國家開發銀行的定位,引發議論:國家開發銀行在和商業銀行競爭,是在搞商業化運作,想變成投資銀行。更有人直言:政策性銀行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
從1994年3月成立至今,十年間,國家開發銀行正是在消除這些思想疑慮、回答眾多敏感話題、突破一系列實踐“瓶頸”的過程中,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區別于財政融資和商業性金融的開發性金融道路,取得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市場業績。
2005年1月21日,眾多媒體發布新聞:2004年,國家開發銀行在堅決貫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措施的過程中,保持和鞏固了先進的市場業績,主要經營指標連續三年穩定在國際先進水平。截至2004年底,開行的信貸資產達13786億元,當期本息回收率99.77%,本息回收連續20個季度保持國際先進水平;不良貸款率1.21%,同比下降0.13個百分點;風險準備金對不良貸款覆蓋率285%;資本充足率10.51%。
和其他金融機構相比,國家開發銀行在發展的最初十年里,承載了更多的責任和壓力,用最佳的市場手段最大化地實現了政府的發展目標。十年來,國家開發銀行不僅充分認識到制度與市場是可以建設的,不僅找到了提高市場配置資源效率的重要方式,實現了國際先進的金融原理和中國實踐的有效結合,而且成功地處理了與政府之間、與商業銀行之間、與國際同行之間的關系。這正是記者日前采訪陳元的主要內容。
記者:溫家寶總理曾在去年的全國銀行、證券、保險工作會議報告中指出:“國家開發銀行要充分發揮開發性金融的作用,利用自身優勢,支持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防止一些行業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繼續加強內部管理,強化風險控制,注重防范長期性信貸風險。”應該說,國家開發銀行的成立是我國投融資體制和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其目的就是要充分發揮投融資和金融在宏觀調控和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在正在進行的宏觀調控中,開行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陳元:去年以來,國家開發銀行切實承擔起國家賦予的宏觀調控職責,充分發揮開發性金融在宏觀調控中的逆向調節和正向調節作用,對融資總量、結構和項目進行調控,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
作為政府的開發性金融機構,開行在宏觀調控中的逆向調節作用主要體現在總量控制上。1998至2003年,為配合國家實施的擴大內需、投資拉動的政策,開行加大了對國家基礎設施、基礎產業以及支柱產業大中型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及其配套工程項目的貸款規模,發揮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從而擴大了國債投資的乘數效應和加速效應,使基本建設領域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亮點和主要驅動力,增強了經濟持續發展的后勁。今年以來,開行按照國家調控固定資產投向的要求,主動對承諾未貸項目進行清理,落實“區別對待,有保有壓”,體現國家宏觀調控的總體要求。為了發揮開發性金融的導向作用,開行在落實宏觀調控的過程中,還積極探索以管理資產的方式,在自身承受的能力內,把一些能源、交通等行業的優質資產出售給商業銀行,從而一方面引導商業銀行支持煤電油運,另一方面騰出規模支持新項目,以發揮市場先鋒的作用。
開行的正向調節作用主要體現在結構調整上。在過去一年里,開行的信貸投放體現了“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宏觀調控政策措施,貸款主要向煤電油運等行業傾斜,集中資金防止國家和地方重點建設項目資金鏈斷裂。截至去年10月底,開行93%的貸款余額集中在電力、公路、鐵路、石油石化、煤炭、郵電通訊、農林水利,以及公共設施等八個“兩基一支”中的重點行業,其中約三分之二集中在煤電油運行業。開行在幾年前就退出了鋼鐵、電解鋁、水泥等重復建設高發行業,目前開行在鋼鐵、建材行業的貸款余額僅30億元,只占全部貸款余額的0.4%,且主要是用于首鋼等具有比較優勢和核心競爭力的大型骨干企業。去年年初全國有1300多個汽車在建項目、3000多個鋼鐵在建項目、300多個鋁業在建項目和1000多個水泥在建項目,總投資近6000億元,其中沒有一筆貸款來自開行。與此同時,開行在“兩基一支”及其配套領域,通過逐個項目的融資推進市場建設,消除煤電油運等經濟社會領域的“瓶頸”制約,促進國家整體投資的發展。
記者:5年前,您在海口金融債券承銷會議上,第一次從制度演進的角度提出三種融資理論,引起廣泛關注。是否可以這樣認為,這種融資理論在指導開行的實踐中已經成為開行改革創新的重要思想基礎?
陳元:基于現階段的國情和發展特點,開發銀行的定位是:直屬國務院領導的具有法定國家信用的開發性金融機構。
在辦好銀行的過程中,我們逐步深化對開行定位的認識。財政、信貸、證券三種融資已經存在上百年了。在現代社會,一個國家的經濟要保持長期穩定發展,建立強健高效、協調發展的融資體制至關重要。綜觀世界各國,經濟發展都是在財政、信貸和證券三種融資方式的演變過程中實現的。財政融資以政府職能為基礎,運用國家信用和財政收支配置資源,是直接融資的初級形態,具有無償性;信貸融資以銀行為融資中介,要求資產安全和資金回流,受公眾和市場的滯后約束,是市場經濟的間接融資方式;證券融資由公眾廣泛直接參與,受公眾及市場風險的廣泛約束,需要高度發達的社會信用體系支持,是市場經濟融資的直接方式。三種融資方式具有不同的功能和運行規則,將長期共存。三種融資理論正是開發性金融的理論基礎和基本原理。
改革開放前,我國經濟發展主要靠財政融資,經過20多年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以信貸融資為主的基本格局。這種“兩頭小、中間大”的格局,一方面沒有能夠很好地發揮三種融資協調合力的高效率,另一方面信貸融資規模雖大,但存在大量不良資產,金融制度和規則還相當薄弱。實現三種融資的協調配合,在規模上匹配、功能上互補,任務是艱巨的。這不僅表現為融資數量的增長,還表現為融資觀念、方法和制度的創新。這就要求我們既要充分發揮信貸融資的主導作用,又要發揮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宏觀調控作用,從政府融資為主轉向政府融資與市場融資相結合,加快資本市場培育,使信貸市場、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同時加快微觀制度和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其中微觀制度包括法人、法人治理結構、所有制、產權,金融基礎設施包括會計標準、支付、信用、業績考核和執法等方面。
體制建設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需要政府、金融機構、企業、個人,乃至全社會的共同建設。在這個過程中,開發性金融作為連接政府和市場之間的橋梁,可以發揮重要作用,這是歷史和現實賦予我們的重要使命。開發性金融不同于商業金融的定位和特征也決定了它能夠承擔這一使命。
財政是最基礎的,也是最原始的,然后演進到銀行,最后到資本市場,這是一個演變過程。這個思想指導了開行的深化改革和工作的開展,包括市場化籌資、債轉股、引進資本市場原理、融資民主、財務民主、進行信用和制度建設等等,都是從三種融資理論來的。我們立足信貸融資,引入資本市場原理,按照市場規則運作,就是以三種融資理論為指導思想,通過對中國融資格局的基本判斷,逐步明確開行的發展方向。很多人對此不理解,認為開發銀行在和商業銀行競爭,在搞商業化運作,想變成投資銀行,甚至出現政策性銀行有無存在必要性的議論。實際上,開行的國家信用證券化和以存款為基礎的商業銀行不同,跨越了信貸和證券兩種融資領域,將商業銀行短期資金轉化為長期集中大額資金,提高了儲蓄向投資的轉化效率。我們通過對基礎設施領域的大量投入,加速了產業、投資的集聚功能和市場化進程,擴大了國債投資的乘數效應和加速效應,有效地發揮引導商業銀行和社會資本投向的宏觀調控作用。我們運用三種融資的功能、規則和原理,構建出支持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的體制動力,用成功的制度把體制缺損、道德風險、尋租行為有機地隔離,成為用融資推動制度建設的先行者、開拓者和先鋒。
記者:資料顯示,國家開發銀行已與30個省、市、自治區的各級地方政府簽訂188份各類金融合作協議或開發性金融合作協議,贏得地方黨委和政府的普遍贊譽,認為這是一個創舉。可以說,處理與各級政府的關系,其實是國家開發銀行探索實踐的一個重要課題。實踐證明,從中央層面而言,國家開發銀行承擔起了國家賦予的宏觀調控職責,有效發揮了“雙向調節”作用。從地方政府層面來說,國家開發銀行積極推動了各地防范金融風險,增強信用觀念,在地方政府與市場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這方面,您一定有許多獨到見解。
陳元:確實如此。政府信用是開行市場化運作和市場業績的基礎。開行的市場業績增強了國家信用,使國家信用在市場化中得到體現和提升。
1996年5月至1998年7月,央行連續五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利率已從10.98%下降至4.77%,資金市場出現了寬松,我們及時抓住時機,于當年9月以低于行政派購債券水平成功試行市場化發債50億元。這是開行成立以來首次突破人民銀行指令性派購發債單一方式,依靠國家及政府組織增信進行市場化發債的開始,是對國家信用證券化的嘗試。之后我們不斷提高市場化發債的比例,積極創新債券品種,并到國際資本市場發債。1999年市場化發債程度達到96.8%,2000年全部實現了市場化發債。國家賦予開行發行金融債券是一種市場特許權,但對開行更有價值的是國家賦予開行準主權級政府信用的法律地位。
1998年8月,開行與安徽省人民政府簽訂第一份金融合作協議,以此為開端我們開始把政府的組織優勢和開行的融資優勢相結合,利用國家及政府組織增信構造開發性金融運行框架。從政府和銀行的關系來說,我國曾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過去長期是政府和銀行不分,銀行奉命貸款,政府把銀行當作財政融資的一部分。后來亞洲金融危機和“廣國投”事件后,許多人又把政府和銀行看成是對立的,簡單地把銀行實行獨立于地方政府的垂直管理體制看成是政府和銀行的脫鉤,沒有意識到政府在風險防范中的重要性。我們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特點,通過與各地政府簽訂合作協議,把開行的融資優勢和地方政府組織協調優勢相結合,利用組織增信促進項目建設和體制建設。組織增信是開行與政府的一種合作方式,雙方通過共建信用體系和制度體系來防范風險,體現的是一種共識、共建、協調、合作的關系。這在開行的實踐中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與地方簽訂金融合作協議,主要強調項目信用,構造與政府的信用關系,促進回收和提高資產質量。第二階段是簽訂信用合作協議,著眼于構造信用體系,推動市場和體制建設,這比第一階段又進了一大步。第三階段是簽訂開發性金融合作協議,使我們能夠沿著政府路徑推進金融發展,推進企業走向市場,使金融、經濟和各級政府相結合,在政府調控的范圍內,構造政府、企業、市場機制相結合的信用主體,借款以政府信用為依托,資金運用以市場規則為基準,實現融資優勢與政府協調優勢相結合。
十年實踐,我們找到了提高市場配置資源效率的重要方式。強調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大家都已形成共識。如何在更大范圍內更直接、更迅速、有效地實現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政府、金融機構、企業、市場各方都是什么關系,發揮什么作用,這是中國乃至世界性的一大課題。開行這些年的實踐表明,把政府信用、政府的組織優勢、開行的融資優勢和其他因素相結合,運用組織增信建設市場,是能夠有效地從過去的單純項目推動,到項目和制度的“雙推動”,能迅速高效地用市場的辦法實現政府的目標。這極大地提高了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的效率,在當前國情條件下具有現實意義。
我們提出:政府熱點、雪中送炭、規劃先行、信用建設、融資推動。就是要圍繞政府關心的熱點和難點打通融資渠道,想政府之所想,急政府之所急。針對目前我國規劃水平和市場化制度建設比較落后,容易引發經濟泡沫和重復建設的問題,通過規劃先行和國家及政府組織增信,以逐筆融資為載體,在更高層次上將開行融資優勢和政府組織優勢相結合,大力推進市場建設和信用建設,注重各級財政的承受能力和引入國際評級公司對各地評級,防范土地使用違規和保護合法用地,把地方的風險控制和風險約束,整體納入到持續發展和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之中,確保資產質量和項目建設的成功,使合作各方合規操作、共同發展。
近年來,商業金融普遍從縣鄉退出,制度“瓶頸”領域的發展需求與金融體制脫節,出現了金融空白,開發銀行要積極進入,有效填補這些空白。我們要緊緊背靠政府信用,充分運用和發揮國家及政府組織增信的高能量,通過與地方政府簽訂金融合作協議,雙方約定共建信用、貸款支持、承諾還款來源和方式等內容,建立風險控制機制和信用體系,使各方真正站到風險控制和約束的角度上,形成以“信用+打捆+四項建設”為特征的運作模式和風險防范機制,不僅支持政府關注的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等經濟發展領域,還支持就業脫困、縣域經濟、環境治理、文教科衛等社會發展領域,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記者:從以控制增量風險為核心的第一次信貸體制改革、以化解存量風險為重點的第二次信貸體制改革,到提出與國際接軌的“八項標準”,向國際一流銀行邁進的第三次信貸體制改革,可以看出,國家開發銀行的發展與信貸體制改革相并行,其根本落點在于市場化和國際化。“開行在多項財務指標上明顯高出國內及國際同行,體現了開行在近幾年所做出的大量努力。”這是普華永道對開行2002年財務會計管理框架體系、主要業績指標、年度全部資產和信貸資產質量進行審計后的評價。之后的幾年里,這樣的指標和評價一再提升,顯示國家開發銀行的主要業績指標已全面進入國際先進水平。國家開發銀行是最先聘請國際會計公司進行審計的,并且年年進行審計,這在世界銀行業中也不多見,顯示出國家開發銀行打造國際一流銀行的謹慎態度和堅定信心。
陳元:1998年開行不良貸款率曾高達32.63%,不良貸款達1700億元。但經過幾年來的不斷努力,實現了逐年大幅“雙降”,1999年降到了18.66%,2000年為8.78%,2001年為3.91%,2002年為1.77%,2003年為1.34%,2004年又進一步下降到1.21%。也就是說,從2002年開始,開行不良貸款率逐步進入穩定期,處于2%以下的低位運行狀態,實現了與國際一流銀行的接軌。
從2001年開始,我們把國外會計公司請來,嚴格按照國際會計準則,像審查上市公司一樣審查開行的全部財務報表。連續四年都沒有改變過。我們請普華永道公司逐筆審計開行的貸款,總計3000筆貸款,我讓他們逐筆審查并定級,比任何一個外國銀行審查得都嚴,因為國外的銀行都只是抽查。
不良資產率的下降和經營狀況的好轉,使全行信心倍增,認識到開行是能夠改善業績和防范風險的。為進一步解決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思想上的許多模糊認識、封閉保守、小富即安,我們主動“照鏡子”,“八項標準”的提出為開行實現新一輪的飛躍奠定了思想基礎。當時行內外對此有許多疑問。人們問一流銀行是政策性還是商業性的?我們回答,一流業績不分政策性和商業性,它是由市場認定和有客觀標準的。還有人問,開行既然是政策性銀行,有沒有必要辦這么好?我們回答,開行就是要把政府信用跟市場業績結合起來,不能因有國家信用而降低資產質量,也不能因有好的市場業績而丟失國家信用。在一些人看來,開發銀行要么是財政補貼的延伸,不需要市場化運作;要么就搞商業化,不需要國家信用。這兩種觀點都是片面的,不正確的。開行十年實踐證明,國家信用和市場業績可以很好地結合,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我們聘請國際機構列出世界最好的十家銀行,找差距提措施。2001年我們提出在經營管理上盡快達到“五個世界一流”。有人認為開行有國家信用就可以辦成一個虧損銀行,這是思想上的誤區。沒有先進的市場業績,開行不會走上開發性金融的道路。開行只有以先進的市場業績為基礎,才能充分運用和發揮國家及政府組織增信的高能量,使國家信用得到發展和增強,進而提升開行自身信用。在市場和制度都比較落后的發展中國家,開行要做市場和制度建設的先鋒,必須要靠先進的業績。把國際先進的市場業績和開發性金融相結合,是開行發展的目標和方向。
經過多年實踐探索,我們對開發性金融的認識更加符合客觀規律。國際上的開發性金融機構,如世行、亞行、德國復興信貸銀行、日本政策投資銀行和韓國產業銀行的經驗,為開行的發展提供了諸多啟示。為更好指導開行今后的實踐,增進外界的認同,我們在多年實踐的基礎上,對開發性金融原理進行總結,回答了開發性金融的性質、特點、任務、目標等一系列基本問題。開發性金融,是開行多年來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適應國情特點,努力把握融資發展規律和借鑒國際先進的金融原理,進行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的成果。
在開行這些年的改革發展過程中,我們始終貫穿“照鏡子”的方法。國外的先進經驗猶如一面鏡子。1998年我們開始信貸改革時行內外有很多看法,很多人認為政策性銀行就應該有不良貸款。后來我們請波士頓咨詢公司進行外部咨詢、樹立風險防范意識,有人認為我國的政策性銀行不能接受美國的意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政策性銀行是格格不入的。對于從財政融資的觀念和方式中轉型,內部的思想也是極不統一,阻力非常大。我們首先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的精神和“三講”統一思想,樹立防范風險目標和資產質量意識。波士頓咨詢后設立“防火墻”,嚴格以風險控制為中心的審貸分離,初步解決了新增貸款的風險控制問題。我們參考世行的信貸手冊,又咨詢國際上幾個大的投資銀行、商業銀行,編寫出《信貸管理手冊》,樹立市場業績、風險控制的目標。我們利用世行的技援、畢馬威咨詢,搞融資民主,投票制,電子路演。這當中我們獨創發明了融資民主。同時,我們聘請普華等國內外會計師事務所每年對我行財務進行審計,改進治理結構和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內部管理制度。現在我們又聘請合益公司幫助推行崗位價值評估、業績管理和薪酬管理的3P項目,這是對我們的又一次考驗。開行的每一步都是克服各種思想阻力、“照鏡子”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十年實踐,我們認識到必須不斷把國際先進的金融原理和中國實踐相結合。這是開行的成功經驗。開發性金融典型代表是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這些機構和當前開行所使用的方法基本是一樣的,但我們的目標更清晰、明確和完整。
但是,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我還要強調,不要盲目照搬國外經驗。現在國內很多人喜歡請國際名人來講課,讓他們談應該采取什么辦法解決中國問題。西方銀行的原理要與中國國情相結合,最后實際操作還得靠我們自己。
《國際金融報》 (2005年02月16日 第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