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札仁
年飯:走出去又搬回來
中國人的傳統里有各種形形色色的飯局,但天字一號的當屬大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飯。年夜飯代表著至高無上,古時的賢明圣祖在年三十這天也會特赦犯人們回家去吃頓年夜飯,
因為這頓飯代表著一個人真實活在世上至高無上的權利。年夜飯就是中國人最內核的向心力,年夜飯的溫情正是這樣一種銘刻在民族的骨頭里、溫暖在一家人的問候中、沸騰在每一個人血脈中的溫情。上世紀90年代初,春節一家人上飯店吃年夜飯被報紙當作新聞,如今已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年夜飯”生意越做越火爆,有的賓館飯店的年夜飯都翻桌開辟“第二宴會”了。如今,走出去的年夜飯又有了回頭的趨勢,沒別的原因,外面的佳肴雖然豐盛,卻總不及家里的溫馨。吃年夜飯時,家家都要有一道菜即全魚,取年年有余之意。有的時候,魚是整個宴席的最后一道菜,大家并不是真正地去吃,只是端上來擺擺樣子,留到明年表示日子有富余。其實,不過是件討口彩的事情,但大家還是認真虔誠地做了。現代社會中很多家庭成員為生計、為發展,各奔東西,平時難得一聚。一起吃頓年飯,一家人酒肴相對,輕言細語,訴說別后離情,生活感悟,意不在飯,而在于那份人與人之間的溫馨。
年樂:挪到異地他鄉團圓
1992年的年三十,五個結伴前往哈爾濱看冰燈的年輕人是新聞人物,過個團圓年的觀念從那時起悄悄改變。1996年的春節迎來最長的公休假,從初一到初七整整一周,旅游開始成為春節的一個新過法。從這一年起,春節機票優惠50%的做法已成為歷史,全家人圍坐在一起看春節晚會的日子也已經過去。今年伊始,雖然突如其來的海嘯打擊了旅游者前往東南亞的出游熱情,但其它地區卻因為旅客的分流成為熱點。來自攜程的調查數據顯示,在國內游的選擇中,海南三亞成為旅游者的首選,其次是云南麗江;在港澳游、澳新游、日韓游、歐洲游的眾多境外游中,澳新游又成為熱點中的熱點,達到被調查人總數的35%。不但如此,多年的出行也鍛煉了旅游者“自立”的個性,自助游成為絕大部分旅游者的首選出游方式。數據顯示,國內游中,有79.34%的受訪者表示會在春節期間通過自助游的方式出游,其中短途自助游的比例更高,達到近85%,國內長途自助游的比例則為75.74%。
年話:短信讓它如此多情
拜年,早已不再是兩盒點心跑一天。先是賀卡拜年,1992年春節前郵局分揀量就達到250萬件,到了90年代后期,賀詞傳進尋呼機、打開電腦接賀卡、電話鈴聲傳問候等成了人們的主要拜年方式。到了2002年,這些都成了保留項目。潛伏多時的短信,以幽默搞笑為主打特色,登上了賀歲主力的位置。“新年快樂!祝你在新的一年中有棒棒的BODY(身體),滿滿的MONEY(金錢),多多的HAPPY(歡樂),每天心情都很SUNNY(陽光),無憂無慮像個BABY(寶貝)。”“愿好運像地雷,時常給你踩到;厄運像流星雨,永遠淋你不到;財富像垃圾,隨處可以撿到;幸福伴你一生,像蒼蠅一樣盯著你不放!新春快樂!”……這些經典的幽默賀歲短信,比“實在”的祝福短信更得年輕人歡心,經“拇指族”孜孜不倦的努力,傳遍了大江南北。一些搞怪的賀歲方式又在2004年年末成為新熱門:輸入朋友的名字,即可得到一條網頁鏈接,對方打開時,會看到各種好玩圖片。比如圣誕節時流行的圖片鏈接是,老外拉著一條寫有接收人英文名的“圣誕快樂”橫幅;元旦前流行的,是一個貌似“新年金條大熱”的新聞網頁,圖中的金條上,刻的就是接收人的名字。2005年,誰會成為賀歲的新主角?
守歲:在網上“圍爐夜話”
過年回不了家嗎?沒關系,托互聯網的福,同樣能享天倫之樂。各種聊天軟件,為兩地分居的親人們提供了實時溝通的機會,如果你還不滿足,可以通過視頻與家人交流,調好數碼攝像機的視頻頭,帶上耳麥,表達自己對家人的祝福和自己新年的預想,比起往年的趣味來,倒也毫不遜色。除了與家人虛擬團聚,互不相識的網友還可以聚在虛擬社區里,過個溫馨浪漫的年。據中國某知名在線游戲網站的數據顯示,假日期間的人均在線時間是平時的1倍,部分城市每天在線游戲人數均超過數10萬人。他們不僅可以在網站上欣賞到喜氣洋洋的年畫,還可以參加虛擬社區里各種各樣的節日活動,天南地北的網友在那里既能吃到色香味“俱全”的水餃,又可以舞獅子、對春聯、網上點燈籠、逛廟會等,共同觀看各種節目。有的社區還會推出“放鞭炮”項目,只要輕點鼠標,不僅可以在電腦屏幕上看到燃放鞭炮的情形,而且還可以聽到各種鞭炮的響聲;點不同的鞭炮可以收到不同的祝福,如第一響是“福”到,第二響是“一帆風順”,第三響卻突然冒出個“啞炮”讓你開懷一笑。若是時間充足,你還可以去聊天室和一幫不相識的朋友在一間樸實無華的房間里“圍爐夜話”,甚至還可以在網友的祝福中迎來新年的鐘聲。(夏天/編制)(來源: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