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6日報道《中國經營報》載文指出,“國家首都、國際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這就是已獲國務院批復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中明確指明的未來北京城市功能的四大目標。北京方面已經有意識地淡化‘經濟中心’的表述,跨行政區產業鏈已經浮出水面。
淡化“經濟中心”:北京展示了一種政策取向
文章指出,目前北京城市發展的主導方向也已經放在了北京的東南部。在傳統產業上,北京其實已經開始了產業外移的嘗試。特別是一些傳統重工業,如鋼鐵業和傳統制造業,已在進行著不同程度的梯度轉移。在“十五”期間,北京首都鋼鐵公司煉鋼廠、北京焦化廠、第一機床廠鑄造車間等一些大型企業,已經或整體或將部分生產環節遷移到了河北省的周邊地區。如首鋼200萬噸鋼鐵項目落戶河北遷安,投產后將為遷安市每年增加稅收7個多億,從財政收入上來講,這等于再造了一個遷安。
此外,據北京社科院魏書華介紹:北京第一機床廠鑄造車間已經遷移到了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北京內燃機總廠鑄造車間遷移到了河北省滄州市泊頭;北京白菊公司洗衣機生產基地也遷移到了河北省霸州市。
“對于北京來說,近期的外遷領域還將是傳統制造業,如食品加工、印刷包裝、木材加工和服裝加工業等。因為像印刷包裝業和家具制造業等在河北三河、香河和廊坊等地已成為支柱產業,不僅成規模,而且技術在升級換代,相對低廉的成本使其比北京的同類企業更有競爭力。”北京市社科院陳孟平教授說。也許,“規劃”只是一個契機。北京產業外遷僅僅是一個開始。
跨行政區產業鏈已經浮出水面
北京越來越注重“大北京”經濟圈了。
文章提到,關于京津冀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方向,今年北京兩會期間,北京市副市長張茅明確指出:“要重組區域發展空間,引導和鼓勵區域內產業的分工、轉移和調整;建立能夠實現多贏的區域協調與合作新機制。”
首先,在產業配套方面。北京的一些制造業在京津冀經濟圈內展開了一定的區域合作。例如,在北京現代汽車剛剛入駐北京順義時,除了21家配套廠商落戶在順義外,有13家在平谷,還有部分配套廠商直接落戶到了河北省。另外,隨著北京奔馳戴-克公司入駐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奔馳配套的德資企業維倚特公司也把地址選在了廊坊市汽車零部件產業園。同時,在香河港龍汽車配件有限公司生產的汽車底盤中,有近1/3是為北汽福田生產的五十鈴商務和五十鈴皮卡兩種車型提供配套。
另外,在產業鏈空間布局和企業內部產業鏈延伸方面,總部在北京,生產基地設在天津、河北的產業鏈雙向延伸現象愈發明顯。例如,2003年12月,北汽福田企業及其旗下的福田環保動力有限公司與河北宣工集團,聯合上柴股份等50家戰略投資者共同發起設立的福田重工集團,將總部設在北京,生產基地分別設在北京昌平、河北。
能否走出“諸侯經濟”的影子
文章指出,由于缺乏一個穩定的利益協調機制,京津冀經濟圈內的“同構化”競爭就從來沒有停止過。
“例如:在機場、港口建設方面,北京首都和天津濱海機場已經實現了跨區域的聯合,但是,2004年北京又在興建首都機場第三條跑道和第三候機樓;北京與河北共同開發建設了京唐港,北京與天津港口口岸開始直通,實現了港口功能一體化,但河北唐山又計劃在距王灘京唐港區幾十公里的曹妃甸另外新建港口,此時京唐港吞吐能力僅利用了2/3,且地處滄州市的黃驊港也處于入不敷出的狀態。這其實都是諸侯經濟思想引發的無序競爭。”魏書華教授認為。
有專家指出,在京津冀經濟圈內,北京汽車產業實際上已經和天津汽車業發生了撞車。而從客觀上看,北京也應該有大量和城市功能定位相矛盾的產業向河北省擴散。但事實并非如此,原因就在于財政的“分灶吃飯”,癥結就在于區域經濟和行政區劃這兩個變量之間發生了利益博弈。
文章指出,看來,北京產業要真正實現外移,還需要在制度層面上建立一個長期利益協調機制。否則,未來北京第二機場的選址就會遇到同樣的難題。
(信息來源:駐新加坡經商參處子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