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視角本報記者 張煒
2月2日,滬深股市出現久違的大幅上漲。上證指數單日漲幅達5.35%,創近兩年來單日漲幅之最。股市突然間飆升式反彈,一方面是因為久跌后的股指容易出現報復性現象,另一方面與市場傳聞有關。
有傳聞稱,解決股權分置的補償式方案已獲原則通過,證監會將采取“不設原則、分散決策、分類表決、試點推進”的改革思路,有關解決股權分置的舉措將在春節后公布實施。
采取補償式方案解決股權分置的傳聞,能夠刺激股指單日大漲5%以上,再次表明了當前股市的核心問題及投資者信心重振的關鍵所在。
其一,股權分置問題已嚴重拖累證券市場的發展,證券市場改革已無法長時間擱置股權分置問題的解決。大成基金董事長胡學光在近日深交所舉辦的貫徹“國九條”座談會上指出,“目前股權分置問題仍然是影響市場發展的最大問題”。胡學光的觀點是當前投資者對股市的典型判斷。投資者關注“國九條”有關“切實保護投資者特別是公眾投資者合法權益”精神的落實,已在很大程度上與解決股權分置問題聯系在一起。雖然不能說股權分置問題的解決意味著中國證券市場的所有弊病都將根治,但股權分置問題確實已成為目前中國證券市場看得到的最大“毒瘤”。
其二,補償式方案解決股權分置問題,是保障流通股股東的前提。去年年末,國內證券市場曾經有過一場關于A股估值的爭論。其實,對A股估值的判斷,存在流通股是否含權的大前提。正如鞠學良先生當時發表的觀點,“如果承認A股流通股是含權的,并且國家有關機構和代表能夠做出權威的確認,國內現有A股則可能是被低估的;如果能夠尊重歷史成本、采用股權調整類的辦法來還原A股流通股的權利,則國內現有A股是被大幅低估的。”事實上,投資者非常清楚所持A股的價值,不含權的A股難免還有下跌空間。倘若采取補償式方案解決股權分置,將是承認中國證券市場歷史遺留問題的做法。上市公司發行股票之初,發起人股東“承諾”其持股暫不流通,導致流通股股東不得不以相當高的溢價水平來認購股票。若將來非流通股要上市,應該通過向流通股股東補償的方式“買”流通權。
不過,目前市場上對A股含權也存在爭議,質疑者并不少。反對觀點之一認為,目前輿論把股權分置問題無限夸大,貿然解決股權分置,定將引發崩盤。反對觀點之二則認為,若股權分置問題采取分類表決方式自行確定,補償實際上就演變為非流通股股東與流通股股東的利益談判,恐怕將陷入曠日持久的拉鋸戰中。可見,反對觀點亦十分清楚,即“A股含權不是天上掉下的餡餅”,而可能成為一個“昏招”。
對部分投資者來說,很難辨別究竟哪一種觀點才符合“國九條”精神。反對A股含權論者甚至提出,輿論夸大股權分置問題的用意,或是為擁有大量國有股、法人股并急于上市變現的大利益集團代言,或是為了空倉者乘解決股權分置引發股市崩盤之機,進場抄底,獲取暴利機會。倡導A股含權有沒有如此不良動機?其實,反對A股含權論者也可能被懷疑為非流通股股東的代言人。在流通股股東看來,若A股不含權,受益的將是非流通股持有者。那樣的話,他們不必“買”流通權。即便非流通股上市暫無時間表,非流通股的身價也能上漲。
采取補償式方案解決股權分置,不必急于全面推行,可先進行試點。正如胡學光所說,“在出臺政策措施時,還應充分考慮證券市場的敏感性、復雜性和特殊性,為市場穩定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如果對解決股權分置完全開閘的話,市場肯定難以承受。管理層從穩定市場的前提出發,可先定下A股含權的基調,再以試點為突破。A股含權的基調,將給流通股股東帶來信心,對A股股價下跌可起到遏制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