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中共中央、國務院公布了關于農村和農業政策的一號文件。
對于處在市場經濟起步階段的國家來說,人均1000美元是一個發展的重大關口,是基尼系數突破貧富懸殊警戒線、國內矛盾異常尖銳的時期。歷史上的西方國家在這一時期無一例外選擇了對外擴張、搶奪世界市場和世界資源、轉移國內矛盾的強國之路。如今一些拉美國家無力對外擴張,翻不過這道坎,“看不見的手”演化為“看得見的拳頭”,國內政局動
蕩,經濟全線崩潰,被稱為“拉美陷阱”。
1786年的時候,法國和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簽了一個“伊甸條約”,拿自己的農產品和英國人的工業品交換,企圖以此成為像英國那樣的工業大國。不料英國的工業品成本低,原材料產品的附加值高,法國正好相反,交換的結果,法國農業不堪重負,農民迅速破產,大量涌進城市,從而引發了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
中國目前也面臨相似的情況。中國農業改造問題一直沒解決好。城市工業品價格的增長使得農業因成本高于產出而不堪重負,現在許多地方的農村只剩老弱病殘,已近解體的邊緣。加之WTO規定的農業保護期結束后,外國農產品涌入,如果政府對農業還無有效的保障政策,中國的農業危機將有可能轉化為1789年法國式的政治災難。
上周有報道說,全國有106個城市提出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問題是,建立在面臨破產的農業經濟之上的大都市經濟,能立得住嗎,能有發展潛力嗎?如果沒有農業對工業產品的需求,中國經濟就只能走依附于國際市場而不是民族市場的經濟發展道路。就像印度,號稱軟件大國,實際上由于農村的貧窮,印度國內大量窮人基本生活保障靠政府包辦,窮人手頭沒有多少貨幣,因而對電腦沒有大的購買力和需求,印度的軟件業只能依附于國外市場,“走出去”雖然成功,但海外一有個風吹草動,國內沒有一個后院作為回旋腹地,工業產業也將非常脆弱。
(曉航/編制)(來源: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