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
我們不要把外國的理論套給中國,因為現象是不斷變化的。但是,現象不能用現有的理論來解釋,并不是說這個現象就不可以解釋,而是應該用新的理論解釋。
立足中國、了解中國,要以了解問題在哪里為立足點,不要用外國理論套在中國身上
。中國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地利”指資源的利用,“人和”是指企業內部的管理,而“天時”就是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這個環境正處于大變動中。有人說,“在中國做經濟是坐在金礦上”,但只有這三方面都協調好我們才能挖出金礦。
2003年,全球整個國際貿易增長率是4.2%,中國對外貿易增長了37.4%。從絕對數量上說,2003年,中國的貿易比2002年增加了2300個億,同年全球的貿易增量是5000億,也就是有46%的增量是中國創造的。2004年,中國的外貿增長35%,達到11500億,增加了3003個億。在2004年,整個世界的貿易增長率是8%,也就是說,全世界的貿易增量中有28%,差不多1/3是中國創造的。但是現在,無論國外還是國內的學者都有一些悲觀的看法,認為中國在經濟持續增長的背后,內部存在很多的問題。首先是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等國家相繼進行改革。有學者就認為,蘇聯等國家的經濟即將要超過中國。但現在,蘇聯等國家解體了,而中國經濟持續增長,還比預計增長得更快。到了90年代中,產生了“誰來養活中國?”的觀點。他們認為,中國經濟增長那么快,人口又那么多,在中國生產的糧食不可能養活中國人。一個美國觀察所的所長曾預測,中國從21世紀初就要從世界進口糧食,2020年,從世界進口的糧食可能要達到2億噸到4億噸,到時,全世界的糧食都賣給中國還不夠。這個觀點在當時是非常有影響的。但是,2005年來臨了,我們也沒有大量進口糧食啊!到了1997、1998年,東亞金融危機時,又有人斷言,人民幣一定貶值,而且是不可能不貶值的。中國政府一再強調“人民幣不會貶值”,但他們卻說,各國政府在貶值前都說不貶值,所以人民幣一定貶值。但事實證明,人民幣確實沒有貶值。21世紀,也就是到了2001、2002年時,有人質疑,中國經濟增長是真的還是假的。這也引起了國際上的高度重視。在1998年到2003年,中國政府宣稱增長率是7%-8%。國外的學者認為最多是2%-3%,還有可能是零增長。到了最近的2003、2004年,國際的討論焦點就變成了中國經濟是否過熱。對于中國經濟,從20世紀90年代初到21世紀,世界上的學術界、理論界都持以上觀點。但這些主流的聲音都不符合中國經濟,因為他們都是拿國外的理論來套中國的經濟,而外國的經拿到中國念是行不通的。國外的主要經濟理論都是以發達國家的經濟現象作為根據,但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又處于轉型期,所以與國外的理論對不上號。以下,我就以中國經濟增長是否是真實的和怎樣看待2003、2004年中國經濟這兩個問題為例子來說明一下。
中國經濟增長數據是否真實
為什么中國經濟增長的數據是否真實會在世界上引起那么大的評論呢?最主要的原因是1998年到2002年,中國出現了通貨緊縮:我們的物價水平從1998年開始下降,1999年下降了3%,2000年下降了1.5%,2002年下降了1.3%,連續5年下降。在國外,如果出現了通貨緊縮,必然跟隨的現象就是經濟不增長或負增長。像日本從1991年就出現了通貨緊縮,到2004、2005年前后十三四年來,經濟十分疲弱,經濟增長出現了零增長。不僅日本在1991年出現了通貨緊縮,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也出現了通貨緊縮。而我們從1998年到2002年經濟增長率分別是7.8%、7.2%、8.4%、7.2%和7.6%,平均每年增長7.8%。這當然比改革開放到現在平均每年增長9.3%低了一點,但是,在那幾年經濟增長率達到7.8%卻是全世界最快的。這與國際上的經驗不一樣,因此,國際上有人開始懷疑,加之1998年政府換屆,朱镕基剛剛上臺,3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把1998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定為8%。所以,國外不少學者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率不可能達到7.8%。他們認為,中國是計劃經濟,什么都可以計劃出來,7.8%的增長率是我們統計局捏造出來的。這是因為,在國外增長率達到7.8%是非常高的增長,在增長這么快的情況下,能源使用必須增長很多。但是,1997年我們的能源使用率下降了0.8%,1998年下降了4.3%,1999年下降了1.5%。因此,他們認為中國經濟絕不可能增長。另外,在國外出現通貨緊縮必然影響供求關系,在出現通貨緊縮前必然有泡沫經濟。而泡沫經濟又集中表現在股市和房地產。眾所周知,在發達國家,人們的錢通常是投資股票和買房子,到銀行里存定期的基本是沒有的。當股市、房地產出現泡沫時,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有錢。那么,有錢人就要過有錢人的生活,因此,他們的需求就很大。在經濟泡沫最大時,日本曾說只要把東京的房地產賣掉,就可以買到一個加利福尼亞州,如果把全日本的房地產賣掉的話就可以買回8個美國,所以當人們買房子時認為房子價格是永不會下降的,所以很多人向銀行借錢買股票、買房子。但我們知道,世界上沒有不破滅的泡沫,當經濟泡沫破滅后,當股票、房子的價格降為買入時的1/2或2/3時,就好像現在的香港一樣,很多人的股票、房子變成了負資產。就是說,雖然股票、房子還是他的,但股票、房子的價格少于他欠銀行的錢。因此,他就變得很窮,窮就要省吃儉用,這樣消費需求就會下降。消費需求下降就造成很大的生產過剩,很大的生產過剩就使投資減少,最后使經濟疲軟。我在日本聽過一個真實的笑話,是說日本的小保險箱需求很大,那是因為銀行的存款利率很低,錢放在銀行跟放在家一樣。況且銀行容易破產,與其把錢放在銀行倒不如放在家里,這樣,小保險箱的需求就很大。日本經濟是以需求和投資為主的,在這樣一個需求下降,投資下降的情況下,經濟當然放疲。國外可能有很多原因導致出現泡沫經濟,但是在泡沫經濟后出現通貨緊縮卻是一樣的。在中國,從1998年到現在,出現通貨緊縮前實際上沒有出現泡沫經濟。國外出現泡沫經濟都會使供給大于需求。但是,中國有一位了不起的老人———鄧小平。他1991年到南方來,作了南巡講話。接著,從1992年開始,連續5年投資高速增長。1981-1985年我國每年的投資增長率是19%,1986-1990年是17%,1991-1995年則為36.5%,而且每個領域都如此。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不僅影響到國內投資增長,連外國都受到影響。在1992年前,我國的外資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最多是3%,但1992年后達到12%。在這個情況下,經濟結構出現了非常非常大的變化,就是中國終于擺脫了短缺經濟。我們從短缺經濟變成市場經濟,經濟增長那么高,而物價水平不斷下降,就出現了通貨緊縮。但我們的通貨緊縮不像國外那樣是因為出現泡沫經濟影響供求關系而產生的。我們出現通貨緊縮是因為供給增加造成的,并非需求下降。有人說,1998年后中國經濟疲軟,這句話不準確。1998年后,東亞的金融危機使銀行進行了改革,貸款終生責任制也產生了。在這種情況下,民營企業投資大量減少。1998年,政府用公共投資來啟動投資需求,結果民間投資增長了7%,減少了一點,但公共投資增加了,所以在1998-2003年,每年投資增長平均是10%,使整個經濟增長接近8%。在1997、1998、1999年三年中出現這種情況與中國經濟從短缺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有密切關系。短缺經濟中的鄉鎮企業是改革開放后才產生的。鄉鎮企業一般投資很少、科技很簡單。但“皇帝的女兒不愁嫁”,鄉鎮企業只要能生產出產品就必定能賣掉。到了1997、1998年后,經濟增長那么快,生產的東西過剩了。那么,哪些東西先被淘汰呢?當然就是產品質量很差的、技術含量很低的、價格很高的鄉鎮企業的產品。90年代末,全國負債很多,而絕大部分是鄉鎮企業造成的。也就是說當我們由短缺經濟一下子變成供給過剩的市場經濟中,短缺經濟就被科技高、能源使用少、成本低的民營企業所取代。當鄉鎮企業被取代后,在2001年,我們經濟的增長又恢復正常了。這是國外不能體會的,也不可能體會,因為國外不可能出現一個鄧小平。他們都是照搬書上的理論。當然,理論有時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但有時又妨礙我們理解。正因為他們埋頭于那些硬的理論當中,所以不能跳出來看中國的實際情況。有7.3%的增長,他們認為不可能這么高,但用小平理論來解釋的話,就應這么高,而且還應繼續這么高。
如何看待近兩年中國投資的高增長
中國2003年第一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達9.9%;第二季度是6.7%,這是由于非典的影響,當時就有學者預測,經濟在短期之內是不能恢復的;但是,到了第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就回到了9.1%的水平;而第四季度更達到10.1%。全年平均9.3%。這是自1993年出現通貨緊縮后第一次恢復到1993年前的水平。而2003年商品銷售物價是負0.1%,消費物價指數則是1.2%。對于如何看待2003、2004年的中國經濟,現今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高速的經濟增長和很低的通貨緊縮是國家宏觀調控最理想的狀態。另一種則認為,雖然中國經濟表面上看似很好,但內部危機重重,如不及早處理,其危害力和程度將超過1998年東亞金融危機。這兩種爭論十分激烈。有的外國學者還說,如今中國這個狀態是好得不能再好的情況,對于這樣的情況還擔憂,真是有點“葉公好龍”。我認為,我們應該要看清2003年經濟增長快的背后到底是什么。2003年投資增長非常快,2002年投資增長是11.8%,2003年達到26.7%,一下子增長了15個百分點,而且是在沒有通貨緊縮之下的增長,是真實的增長。這是從1978年以來真實增長最快的一年。大家都知道,投資增長,政府的財政、經濟都會增長。但投資是很奇妙的,如果投資與需求不是同時增長就會引起通貨緊縮。所以,我認為,這樣的投資增長率是不可持續的。2003年投資增長主要是在房地產、汽車產業和建材行業。其中,房地產的投資增長是29.7%,汽車產業是87.2%,建材中的鋼增長96.5%、鋁增長92.6%、水泥增長121.9%。之所以說這樣的投資增長不能持續是因為:房地產與汽車都需要建材,這也使得2003年的能源、電力緊張,為此就需要大量進口建材。大量的進口使國際建材的價格上漲。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在1947年后,德國的鋼材一直是降價的,但2003年就漲價了。當然,經濟增長,投資就一定要增長,但問題是這樣的增長可否持續。造成2003年房地產、汽車投資增長那么快的原因有很多。首先,2003年的投資多為民營企業投資,不同于以往政府的投資。為什么民營企業在2003年有這么大的投資積極性?從企業家本身看,房地產、汽車價格走俏,利潤非常高。民營企業家認為,只要我投資,開廠了,很快就可賺回成本,剩下的就都是利潤,所以民營企業家爭相投資。但是,這些都是大投資,沒有幾個民營企業家能拿出如此多的錢來投資,于是,就要通過銀行貸款。2003、2004年,95%以上的企業都是靠銀行貸款來投資的,否則,貸款增長也不可能那么快。2003年前是企業家找銀行借錢,2003年后,因為入世,很多時候是銀行找企業家主動讓他們借錢。改革開放后,即使是在城市也存在著大量的“存量需求”(指人們有需求的欲望,有支付的能力,但因為結構性等原因而沒有馬上實現),但過去沒有按揭的地方而愿望最終沒有實現。這就好像水庫里的水,過去因為沒有按揭,就像個水閘一樣閘住了“存量需求”;現在,閘門一開,開始時是浩浩蕩蕩,但水庫的水是有限的,到后來就是常流量了。很多投資者看到2003、2004年房地產需求增長那么大,就向銀行貸款蓋樓。但沒想到2005年樓房建成時,需求增長就有所減少。我并不是說它不增長,而是你的供給是增長了,原材料也增長了,但需求增長沒那么多,就變成了過剩生產。為什么2003、2004年物價那么低,原因在于除建材產業外的絕大多數制造業都是供大于求。2004年3月,溫總理在記者招待會上說:“要治理2004年的通貨緊縮比治理2003年非典還難。”我們不能讓這種情況繼續熱下去,必須采用手段調控宏觀經濟。為此,我們所受的來自國內外的壓力很大。宏觀調控是使用行政手段,國外的學者認為,既然中國是市場經濟就要用經濟手段、財政手段。按照國外理論,要使經濟增長降溫有兩個政策。一是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同時提高。但提高存款利率就不能刺激消費,也不能提高投資的積極性。二是存款利率降低,貸款利率提高。這樣,人們就不想存錢,那么,企業家要貸款,銀行也沒錢借。因此,這兩個政策都是行不通的。所以我們不要把外國的理論套給中國,因為現象是不斷變化的。但是,現象不能用現有的理論來解釋,并不是說這個現象就不可以解釋,而是應該用新的理論解釋。有人說,在中國做經濟是坐在金礦上。因此,我要向企業家呼吁:立足中國、了解中國,要以了解問題在哪里為立足點,不要用外國理論套在中國身上。中國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地利”指資源的利用,“人和”是指企業內部的管理,而“天時”就是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這個環境正處于大變動中。因此,只有這三方面都協調好,我們才能挖出金礦。有人問我為什么對中國經濟如此樂觀?這是因為我并非不知道中國的問題,但是我知道問題產生的原因并看到我們目前正朝著解決問題的方向前進。我相信,中國的繁榮景象還可以持續二三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到了2030年,我們將超過美國,再次成為全球大國。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仍將保持30年
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能保持30年的經濟可持續增長,中國已走了25年,但我估計還可以走30年。中國現在只相當于1960年的日本、1970年的韓國。到2030年,中國人均收入達到美國的30%是沒問題的。發達國家要發展通常自己發明科技,但是風險大投資也大。因此,發展中國家不能用這個辦法。發展中國家主要是引進科技。引進科技需要最多是成本的30%,通過引進科技發展經濟,那它的經濟發展就可超過發達國家。亞洲“四小龍”就主要靠引進科技作為經濟快速增長的途徑。現在我們所面臨的潛力比1960年的日本更大,因為我們經濟更發達。要連續30年甚至連續50年的高增長,關鍵是我們要知道經濟發展背后的動力并掌握它,要使經濟穩定,不大起大落。到2030年,中國人均收入達到美國的30%是絕對沒問題的。另外,日本、亞洲“四小龍”經濟發展,除了引進科技還有就是貨幣升值。所以,我相信30年后人民幣一定升值。中國的經濟增長存在地區差異,不是只有中國才有這個問題,美國的東西部比中部都差很多。1978年前,我們靠政府人為的手段使城鄉收入差距、地區差距減少。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東部以制造業為主,中部以農業為主,西部以礦產資源為主。以前,政府掌控很多方面。棉花等是前兩年才放開的,而礦產資源到現在還沒有放開。西部向東部輸送天然氣,一立方米才收1分錢。就是說,東部越發達,從中、西部拿到的東西就越多,地區差異就也越大。對此,解決辦法是:一,建立產品的統一市場,通過東部拉動中、西部經濟發展,提高農產品、礦產能源的價格增長。二,建立勞動力統一市場。勞動力流到東部,他們就會寄錢給老家,這也有助于中、西部經濟發展。三,政府支持,對中、西部的基礎設施建設、教育給予幫助。(本文系作者1月31日在廣州演講的內容,本報記者陳鶯、實習生曹靜雯整理,未經作者本人審閱,標題為編者所加)(曉航/編制)(來源: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