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梁 忻/文
循環經濟發展目前在我國正處于一個由理念倡導轉向試驗示范并逐步全面推進的轉折期。要盡快完成這一重大轉折,必須正確理解循環經濟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和解決有關循環經濟的理論、技術、法規、政策和體制等關鍵問題。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和任務。實現這一戰略部署,必須緊緊抓住和切實用好本世紀頭20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2003年我國人均GDP已超過1000美元,開始向中低收入國家行列邁進。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和人口不斷增加,水、土地、能源、礦產等資源不足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形勢日益嚴峻。日前,記者采訪了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王玉慶,請他就我國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環境建設發表意見。
記者:我國為什么要發展循環經濟?
王玉慶:從目前經濟發展形勢看,我國到2020年GDP實現翻兩番,全面進入小康社會面臨的最大障礙是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不堪重負。“高消耗、低效益、高排放”這一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是造成我國資源環境瓶頸約束的根本原因。
循環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它為我國經濟超常規發展提供了可能。西方發達國家用了近200年的時間實現了工業化和現代化,在這一過程中其資源和環境條件十分優越。但這樣的條件對中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已不復存在。中國人口多,重要資源緊缺,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脆弱,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粗放,在此基礎上要實現一個13億人口大國的現代化,必須走超常規的發展道路,別無他途。
記者:我國的生態形勢嚴峻,嚴峻到什么程度?
王玉慶:首先,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大、總量大,遠遠超過環境自凈能力;水和大氣環境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有些地區相當嚴重。
其次,由于工業、城市生活帶來的水的有機污染、富營養化和大氣二氧化硫及顆粒物污染等老環境問題還沒有解決,而諸如危險廢物、微量有機污染物、土壤污染、外來物種入侵等新的環境問題已經出現,環境污染呈現復合型和壓縮型特點,增加了治理難度。
最后,生態環境退化趨勢尚未得到遏制。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森林和草地退化、江河斷流、水生態系統失衡等生態問題仍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生態服務功能持續下降,生態災害加重,生態問題復雜化。
記者:發展循環經濟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什么樣的意義?
王玉慶:本世紀前20年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但目前我國資源形勢相當嚴峻,如果不重構節約型和高效率的循環經濟體系,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需要的資源就只能過分依賴國際市場,風險很大,國家經濟安全缺乏保障。另外,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給國家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危及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如果繼續沿用傳統經濟增長方式,未來的環境形勢將是雪上加霜。在我國,循環經濟正迅速成為實實在在指導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重要原則和戰略。黨和國家對其高度重視,將發展循環經濟提高到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高度。目前國家相關部門正在制定政策,以進一步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