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聿文
轉型時期的中國,信用遭到很大的破壞,既然市場還暫時無法對不講信用者作出懲罰,那么,由政府來為企業培育信用就沒有什么不可
雖然這種帶強制性的舉措更多地體現了行政管理者的主觀努力,但這種破產是真正意
義上的破產,其所傳達的信號是,信用二字關乎企業的生死,馬虎不得,從而彰顯了信用在市場經濟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眼下,一股“信用破產”旋風吹遍了浙江大地。先是262家省屬企業在不久前被浙江省工商局宣布列入信用“黑名單”,接著,杭州市工商局又宣布了8079家企業“信用破產”。
所謂“信用破產”,按照浙江方面的解釋,是指將企業的信用分成等級,對于那些信用不好,已經被吊銷營業執照的企業由政府有關部門宣布破產!靶庞闷飘a”的亮點之處還在于,被宣布破產的企業,其法人代表也被勒令三年內不得擔任新設企業法定代表人。
顯然,浙江企業的“信用破產”是由政府催生的。對此,一些媒體曾將這種做法概括為“突然死亡”或“零存整取”,并引發了一陣小小的爭議。質疑者的理由主要是,企業破產是市場的事,政府宣布企業破產有越俎代庖之嫌,而且這么做會加重行政的力量。
我認為,“信用破產”也許不是最好的做法,但卻是當下最契合企業實際的適宜做法。轉型時期的中國,信用遭到很大的破壞,既然市場還暫時無法對不講信用者作出懲罰,那么,由政府來為企業培育信用就沒有什么不可。雖然這種帶強制性的舉措更多地體現了行政管理者的主觀努力,但這種破產是真正意義上的破產,其所傳達的信號是,信用二字關乎企業的生死,馬虎不得,從而彰顯了信用在市場經濟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目前,社會基本的信用關系還沒有形成,因信用缺席而導致的損失還很大。2002年,商務部的一個研究報告就顯示,中國企業每年因信用缺失而導致的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損失高達5855億元。具體說來,因逃廢債務造成的直接損失約1800億元,因合同欺詐造成的損失約55億元,因產品質量低劣或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種損失約2000億元,因三角債和現款交易增加的財務費用約有2000億元,另外,還有逃騙稅損失等。
因此,當務之急是改善企業信用,并把這作為社會信用建設的突破口。而要改善企業信用,就目前情況來說,如前所述,還需借助政府力量,建立一個以信用信息征集、信用狀況調查、信用評價、信用自律和失信懲戒為主要內容的企業外部信用制度,以此培養和樹立企業的信用風險意識,加強內部信用風險管理,同時防范來自外部的信用風險。
其中,重點是建立信用的懲戒和褒揚機制,表現在:一是行政管理部門通過信用分類管理,嚴格監控有失信記錄的市場主體;二是形成社會約束機制。違法失信者在公共服務、銀行信貸等方面將喪失便利,在生產經營中會減少交易機會,提高交易成本,直至被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逐出市場;三是加大對犯罪分子的懲戒力度,依法追究違法失信者的行政、民事和刑事責任;四是新聞媒體對失信行為進行披露和曝光,使失信者的社會形象受到打擊。
浙江的“信用破產”就是這樣一個懲戒機制。雖然在具體的細節上還有待完善,但現在來看,浙江自己就是這一做法的受益者。很長一段時間,浙江曾是假貨的大本營,市場上的假冒偽劣產品很大一部分來自浙江。著名的義烏小商品市場一度是假貨的天下。這對浙江的形象損害很大。自從2001年開始打造“信用浙江”以來,浙江的形象有了很大改觀,人們已很少再把假貨與浙江聯系起來。
人無信不立,企業也是如此。市場經濟的秩序、效益就在“信用”二字上。因此,對于不講信用的企業,不能讓其在市場中生存下去。但企業的守信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適宜的環境里靠規則培育起來的。浙江的“信用破產”就是培育企業講信用的根本之法,它提升了信用在企業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價值,在中國目前的狀況下,應該大力提倡。
《國際金融報》 (2005年02月04日 第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