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不合格產品召回的可行性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05日 09:15 證券時報

    從2005年2月1日開始,我國有一批法規和部門規章開始實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大概要屬“不合格商品要強制召回”這條法規了。

    汽車召回、食品召回……這些年來,公眾對“召回”這個詞漸漸熟悉起來,召回制其實就是過去“三包”(包退、包換、包維修)的延伸,對于不合格產品,不能總坐等消費者上門,而是要主動出擊,將自己的責任自己扛,這是社會對企業提出
的更高要求,也是一個企業發展所必須經歷之路。

    “召回”是一個美好的詞,因為人人都想擁有一個不必為買了不合格產品或者缺陷產品而煩惱苦悶的消費環境,“召回”也是一個理想詞,完全實現這一目標需要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

    為什么如此說?針對目前最嚴重的食品質量問題,國家八部委目前開始建立食品安全信用體系,食品行業首試“召回制度”,制假售假等嚴重失信的企業,將以取消市場準入資格、限期召回商品等行政處罰方式進行懲戒。制假售假行為構成犯罪的企業,還將被追究刑事責任。

    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不過形勢依舊嚴峻。我們正面對一個假冒偽劣層出不窮的食品市場,各種“黑心食品”肆無忌憚地侵蝕人體健康。與國外召回主要針對缺陷產品不同,國外企業一般都謹慎守法、誠實經營,但再敬業的生產者也無法保證產品完美無缺,一旦產品出現瑕疵,最好的辦法就是趕緊將這些產品第一時間召回,避免造成更大的負面影響,這已經形成了企業與政府、消費者的共識。所以,在美國等國家,食品投入市場前,政府僅進行形式認證,標準由企業自己提出。一旦產品出現問題,責任完全由企業自身承擔。因為政府和民眾相信企業有意愿也有能力對自己的產品質量負責,不會為蠅頭小利而放棄整個市場。可是,中國之所以采取與之不同的模式,食品投入市場前,政府進行鑒定,滿足標準才準許投產,由政府對社會承擔責任。就是因為,現在依舊有相當數量的企業,置起碼的市場規則和消費者權益于不顧,一心只想掙快錢,玩弄誠信于股掌之間,它們不但不對社會負責,也不對自己的“企業良心”負責。和這些企業奢談自主召回,豈非是對牛彈琴?

    其實,現在的政府角色實在有些尷尬,市場經濟要求有限政府,但目前太多的“市場失靈”迫使政府要完全投入到制定法規—執行法規—發現法規沒有完全制約各類“反市場行為 ”—再制定法規的“一條龍”式管理中,就產品召回來說,法規的強制性必須與企業的自覺性緊密結合,兩者缺一不可。但現實造成了目前是“剃頭挑子一頭熱”,消費者萬眾期盼之下,政府也盡心盡力地出臺各種相關法規,力圖遏制商品領域的假冒偽劣現象,但企業中響應者不多。我們很少能聽到類似國外企業那樣自動召回不合格產品的“國產事例”,這恐怕也源自一種擔心:如果只有少數企業如此做,大多數企業不做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那么“召回”企業就要承擔額外的成本損失,這種讓“老實人吃虧”的現象只會讓“不老實的人”越來越多。

    如果召回只有法規的強制性一條腿,那么它就帶有很大的局限性。即召回主要集中在名牌企業,名牌企業規模大、容易盯防,無數埋伏在暗處的小作坊式企業照樣不吃這一套;召回只能集中在大宗“貴重”商品領域,比如汽車、房屋等,因為這些“貴重”商品價值高、購買量少而集中(大部分人一生只買一部車、一戶房屋),企業因準入條件高而相對較少,引發的社會注意程度也高,企業也相對愛惜自己的羽毛。一次“消費者砸車事件“就會引發整個汽車行業的寒戰,幾百家汽車企業也完全可以坐下來形成行業自律,形成內部的相互制約。而食品之類消費量大(天天都要食用)、品種繁多、企業也因門檻低而多,你總不能指望全國幾百萬家大大小小食品企業一齊開會、討論食品召回吧?食品行業的高流動性,決定了相當一部分企業做的是“打一槍就溜”的生意,沒有任何投鼠忌器的顧慮。

    一方面,政府要不斷完善立法與執法環節,加大對商品流通市場的進口與出口管理;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企業自律與消費者自衛都應該逐漸成熟起來,消費者更多地選擇經營多年的品牌企業,不給那些價格低廉、質量更低劣的假冒偽劣食品足夠的銷售土壤,那些有心做規矩生意的正規大型企業也可以率先垂范,積極與政府配合,自主召回缺陷產品,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從而用“無形的手”驅逐那些劣幣。如此,才能保證不合格產品召回的可行性。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不合格產品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我國局部發生流腦疫情
田亮被國家隊除名
2005年春運 票務論壇
萬眾矚目央視春節晚會
澳網公開賽百年
2005新春購車完全手冊
歲末年初汽車降價一覽
北京在售樓盤分布詳圖
《漢武大帝》連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