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城鄉收入差距全國最小 2010年將建小康社會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02日 10:09 東方網 | |||||||||
按照江蘇實現全面小康的“進度表”,到2010年江蘇省總體上將建成小康社會,其中,“農民人均純收入要達到1000美元”。2004年江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2.18∶1下降為2.15∶1,保持在全國最低水平。然而光芒背后的統計數據顯示,這一收入差距目前還在不斷地擴大。近日中央出臺了2005年一號文件,主題為“提高農業的綜合能力”,這一文件也許將成為江蘇破除實現全面小康最大障礙的“利刃”。
城鄉差距全國最小 江蘇省城市經濟調查局的調查數據顯示,去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2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2%左右;同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上年增加601元,達到了4840元,比上年增長14%左右,創1997年以來最好水平。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2.18∶1下降為2.15∶1,這一比例在全國31個省市區中最小。 江蘇省社科院院長宋林飛就此分析認為,江蘇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連續在全國保持最小,主要原因是江蘇省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更直接、更有力地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三農”工作在宏觀調控中得到加強,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創1997年以來最好水平。去年,省財政對“三農”各項投入達113.2億元。全省農業稅稅率降低3個百分點,其中5個市免征農業稅。農村勞動力轉移取得新成效,新增勞務輸出70萬人。全省農民人均政策性減負61元。 農村指標最難完成 在江蘇推進“兩個率先”,實現全面小康的“進度表”中,“2005是關鍵之年,經濟工作任務非常繁重”。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在全年的全省經濟工作會議上曾如是憧憬2005年。 “其他的指標還好,我最擔心就是,到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00美元這一指標是否能夠按時實現。”在江蘇省委召開的歷次大會中,每提及實現全面小康,李源潮書記就會提及這一心頭的“痛處”。 李書記的話并非杞人憂天,江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全國最小的背后,仍有三大隱患: 城鎮居民收入高出農民1.2倍———據抽樣調查,預計2004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2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2%左右;同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840元,增長14%左右,城鎮居民收入比農民高出1.2倍。而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并不涵蓋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種各樣的實物性補貼,如果把這些因素考慮進去,城鄉收入就遠遠不只是一倍多的差距。 城鄉收入差距繼續擴大———農民與城鎮居民收入之比從1990年的1∶1.66擴大到1995年的1∶1.71,繼而擴大到2000年的1∶1.89,2003年的1∶2.18,2004年的1∶2.15,總體表現為擴大的趨勢。 越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差距越明顯———2003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比值,13個省轄市中有10個市在1.8至2.2之間,只有蘇北的徐州、淮安和連云港等3個市的比值超過了這一幅度,分別達到2.45、2.30、2.47,基本表明經濟越是欠發達的地區,其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也越明顯。 宋林飛院長等經濟專家均曾表示,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關鍵就是要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 差距過大問題很多 江蘇省城市經濟調查局的專家指出,“關注收入差距,就是要提請社會注意,當農民的收入得不到應有的提高時,即便出了多少個億萬富翁,對于我們這個社會來說,并非是什么幸事。共同富裕的目標我們一刻也不能忘記。” 專家指出,合理的收入差距有利于鼓勵人們勤勞致富,將對經濟的增長起到促進作用。但許多專家學者研究后指出:收入差距的拉大不利于啟動有效需求;地區間收入差距和城鄉間收入差距的擴大不利于社會穩定;居民收入增長緩慢對總體經濟有不良影響。甚至還有專家認為:收入差距的拉大將導致經濟增長的過度波動和政治的不穩定。 農民增收力度加大 2004年,中央對“三農”的支持力度是空前的,政府直接給農民減負,一號文件即“鎖定”增加農民的收入。而近日中央出臺的2005年一號文件,再次定位于農民———主題為“提高農業的綜合能力”。 隨著又一個中央一號文件的出臺,江蘇省農林廳廳長劉立仁也和眾多農民一樣喜不自禁。他認為,江蘇“三農”已迎來了新的春天。劉立仁說:“江蘇省委、省政府明確了2005年‘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反哺農業、回報農民’的‘三農’工作方針。這一方針,詮釋了新形勢下工農關系、城鄉關系的政策取向,宣告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時代的到來。”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的陳頤表示,增加居民收入的重中之重是增加農民的收入。要在全面落實國務院關于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的各項政策的基礎上,結合江蘇實際,制定更加實惠的地方政策。無論是減負還是增收,江蘇的力度都應比中央的要求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