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
這絕對是個新聞。
蒙牛乳業總裁牛根生日前作出一個驚人的決定,將捐出個人全部股份,成立基金會,主要用于褒獎對蒙牛集團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士或機構,在集團員工遭遇不幸或生活窘困時,
也可向基金會申請幫助。按照牛根生的計劃,在他百年之后,家人不能繼承“老牛基金會”,妻子與兒女只可領取不低于北京、上海、廣州三地平均工資的月生活費。
有關中國富豪的慈善心以及他們的慈善行為,近年來一直是一個熱點話題。有不少對富豪們吝嗇于慈善的非議,也有人指出外界環境存在的諸多不如意之處也在制約富豪們的慈善舉動。在我看來,慈善是一個漸進的過程,19世紀末之前,英國政府與民間志愿團體之間存在著一種分工:政府管“不該窮的窮人”;志愿團體照顧“命里注定的窮人”,這是當時的社會階層化、等級化造成的結果。而隨著工業革命帶來了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結構劇烈變化,政府開始充當福利性社會的主角,結果呢,萬能的福利政府反而抑制了民間慈善團體的發展,造成了所謂的慈善終結論。
后來,“萬能”的福利政府發現自己也不堪重負,而重回由民間慈善者活躍在一切社會領域的老路也不可行,第三條道路勢在必行。那就是,將志愿服務與國家服務相配合,以志愿的努力來補充國家社會保障制度。只有建筑在這種讓志愿部門自由補充基礎上的社會,才能找到一種方法,使過去的好心能夠更自由地服務于現實變化了的新需求。
所以,牛根生的慈善是一次試驗,它顯然不同于傳統的富豪們將錢物發散到全社會、或者他們感興趣的某些社會領域的做法,如果說,那種“兼濟天下”的慈善行為,是外向性的。是一個富豪對整個社會的反哺,它追求的是結果———只要這個社會領域的受援對象得到及時的救濟就行;而不看重過程———無論富豪是否認識這些被救濟者;那么,牛根生的慈善則是結果與過程的并重,他給自己的企業員工和幫助過這個企業的人提供一種回饋,這是結果;正因為他知道企業員工需要什么樣的及時幫助,他能更快地掌握慈善行為的流程與效果反映,這就是對過程的控制。
如果按照他的設想,蒙牛乳業在“老牛基金會”的支持下,達到企業內部和諧、員工感受到企業對他的愛而勤奮工作、與外界形成良好的互動,那么,蒙牛乳業成為百年老店的夢想就可能達成,一個蓬勃發展的企業就會為社會解決更多的就業崗位、提供更多的水手,使企業員工和他的家庭安居樂業,使政府有更多資源可以投入其他社會保障方面,這,難道不是一種由內生性擴展到外向性的慈善么?
現在,國人們感慨于許多富豪如過眼云煙,匆匆而過,他們的企業固然沒給企業員工帶來長久的工作與生活保障,他們的短期行為也給社會帶來了“負財富”。一個連自身生存都難以保證的富豪,是無法給一個社會帶來真正的慈善的;如果中國的富豪們都能真正做到“獨善其身”,中國社會自然會涌現更多的慈善源泉。
(侯穎/編制)(來源: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