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
春運一開始,火車票就緊張起來,票販子也活躍了起來。鐵路公安部門從22日起,在全國100個大型火車站和部分重點列車上,全面調查旅客車票來源,希望從中發現倒票線索,從而有針對性地打擊票販子。但實際上,全國范圍內圍剿票販子的戰役早在一個月前就已經開始了。(央視《經濟半小時》1月31日報道)
從央視的報道來看,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國內主要城市都開展了打擊票販子的行動,并且收到了相當的成效,這些行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春運緊張的局面,讓更多旅客的回家之路變得更為平坦。在為有關部門加大對票販子打擊力度叫好的同時,筆者以為,僅僅將打擊的層面局限在票販子本身,恐怕還是有些治標不治本,有關部門在打擊票販子的同時,還應徹查一下票販子手中的票是怎么來的,究竟是誰為票販子提供了這么多的票?
通常分析,票販子手中的票無外乎以下幾個渠道:一是通過鐵路局內部職工獲得;二是通過代理的方式獲得票源;三是通過雇傭大量民工排隊,搶購窗口車票,然后加價出售。在以上這三個渠道中,第三種辦法獲得車票的成本高,耗時長,又存在著相當的風險,是票販子采取的一種不得已的下策。相比于這種笨辦法,前兩個渠道顯然更值得一查。
打擊票販子的行動,已經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為何票販子猖獗現象屢禁不止?最根本的原因還是這些票販子有足夠靈通的獲得票源的渠道。換言之,有人與票販子存在著利益上的勾搭連環,為票販子提供緊缺的車票,這才是票販子得以“頑強生長”的土壤。僅僅對票販子進行整治,顯然還不足以觸及圍繞著春運車票而形成的小集團利益。
我們不妨看看有關春運車票的一組驚人數據:根據鐵路警方對306647名旅客的票源調查,有占被調查旅客總數2.5%的旅客購買了高價票。如果按照這個比例計算,今年從1月25日到3月5日,40天的春運期間,鐵路運送的旅客將會達到1.45億人次,那么購買高價票的人數就在360多萬,如果一張票加價100元的話,那么在春運期間,就有近4億元落入票販子的腰包中。顯然,4億元(或者更多)的巨額利潤是票販子集團明知政府嚴厲打擊、卻又敢于頂風而上的動力之源。
有關部門必須認識到的一點是,票販子的行為從來不可能是單獨的個體行為,在其身后,必然存在著一個不法的利益聯合體。他們通過各種途徑獲得大量的票源,在車票供不應求時予以不同程度的加價,嚴重干擾了春運計劃,影響了春運的質量,同時也坑害了數以百萬計的購票者的利益。
正因為如此,有關部門在嚴懲票販子惡行的同時,還要對票販子現象滋生的“土壤”進行一次徹底的清查,查一查究竟是誰在為票販子提供大量票源,導致成千上萬的普通購票者即便是排了長隊,熬了數夜,依然拿不到一張回家的票。這個滋生票販子的“土壤”不除,票販子手中的票源不斷,恐怕票販子現象還會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