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承鈞
《漢武大帝》作為央視新年壓軸大戲,播出前似不見多少炒作造勢,卻以其翔實、古樸與大氣贏得觀眾,開創歷史劇收視之新高。該劇著力刻畫了漢武帝劉徹主政后,政治上繼承景帝政策,削弱諸侯勢力、強化中央集權,頒布“推恩令”;思想上采納董仲舒建議,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號令天下;經濟上加強政府監管力度,興修水利、發展農業、活躍
市場、平穩物價;軍事上一改委屈求全的“和親”政策,任用李廣、衛青、霍去病等將領反擊兇奴;外交上派張騫出使西域……在位54年將漢朝推至鼎盛的全過程。
劉徹對孔子學說褒獎有加、奉為圭臬,將思想文化“定于一尊”,一舉開創此后兩千余年我國以儒學為正宗的局面;更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融為一體,形成以“天人感應”為核心的千載傳承的封建神學體系。但漢武帝確立的這種“定于一尊”的思想體系,歷史上卻并非無人非議,向“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提出挑戰最著名者當為明代大思想家、文學家李贄。
李贄1527-1605,號卓吾、宏甫,別號溫陵居士。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一生命運多舛。他于1552年25歲時中福建鄉試舉人,在當地做了二十多年小官。1577年50歲始升任云南姚安府知府。53歲時辭官離職,到湖北黃安與耿定理共同講學。耿死后,移居麻城老潭芝佛院,得到周思久等人關照。其所著《焚書》發表后,由于揭露了偽道學,被稱為淫說異道。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李贄被趕出麻城,次年逃到北京通州馬經綸家。第三年,被都察院左都御史溫純伙同都察院禮科給事中張問達奏劾下獄,后被迫自殺。
李贄的思想具有極大的叛逆性與革命性,在當時堪稱“另類”,被后世冠以左派王學的代表人物。其實李贄并非完全反對孔子主張,而是厭惡程朱理學和偽道學,反對以孔子的是非為是非,用今天之言就是反對“本本主義”。他認為“天下無一人不生知”,孔夫子固然十分偉大,但并不意味他的話句句是真理,沒有商榷的余地。敢于向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封建專制思想開火,正是作為思想家的李贄最偉大的地方。他還提出做人既要“自以為是”、又不能“自以為是”以及“男女同智”等觀點,當然被統治者視為“異端邪說”,其著作《焚書》在明代曾兩次遭燒毀。
文學上,李贄也持與傳統理念大相徑庭的見解,認為“天下之至文”并不在于字句、結構等外在形式上的成就,而在于是否出于“童心”。認為做人為文都要真誠,“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其“童心說”在當時條件下具有反復古、反道學的積極作用,今天看來也完全正確。李贄的雜文寫得非常棒,見解精辟獨到、文字痛快淋漓、警句脫口而出,且深入淺出、長于分析、善用民間俗語。故雖遭禁絕卻屢禁不止,在民間廣為流傳。李贄還打破封建士大夫對通俗文學的一孔之見,大力推崇《水滸》、《說岳》、《西廂》等。
作為“反潮流”的勇士,李贄的遭遇與哥白尼、伽利略非常相似,都是封建統治者和衛道士的犧牲品。他不唯上、不唯書、敢于挑戰“獨尊儒學”的精神枷鎖,擁有一種極大的思想勇氣和毅力,可謂了不起的思想解放先軀者;他關于“童心說”的文學主張,矛頭直指酸腐、靡麗的封建官場文風,今天依然具有足夠的現實意義;他竭力推薦的通俗小說,已成為中華文學的瑰寶與經典、至今魅力不減……
今年是李贄逝世400周年,他的精神和思想無疑是值得紀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