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 , 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已超過 700 億美元 ,預計全年可突破 1500 億美元 , 到 2002 年要達到4500億美元,使我國外貿出口實現第三次歷史性跨越 , 成為世界貿易強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以下稱高新區)要在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同時 ,增強消化吸引國外先進高新技術的能力 , 全面提升自身的國際競爭力。
一、核心技術是研發內部化的產物。
從理論上講 , 由企業集群和產業要素聚集效應而集成的核心技術,比分散企業研發內部化形成的核心技術更具競爭力。因為集群內部化形成的核心技術 , 是高新區全部企業對其研發成功可能性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來自于企業集群自主研發和生產過程積累的新發現和新技術經驗 , 這種認識經過要素聚集的再創新,能產生出較高的核心技術聚集強度。然而外部競爭對手要想重新取得這樣的發現和積累 , 需要很長的時間。這樣的自主核心技術不僅強度高,而且在時間上產生了很強的不可分割性;并在規模經濟優勢和范圍經濟獨占性上形成不可分割性。企業集群內部化研發的核心技術的這種不可分割性,大大增加了競爭對物模仿的難度。全部企業自主核心技術聚集的綜合競爭優勢,成為高新區整體國際競爭力的主體。企業集群研發內部化產生的核心技術 , 是高新區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方面,但不是唯一。過分聚集內部化研發的核心技術 , 會給高新區內企業帶來競爭力形成過程中的不經濟性,會損失研發專業分工帶來的效益、效率和成本節約。從理論上講 , 世界上沒有一個企業的核心技術可以完全靠內部研發供給。
二、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為主導已成為國際高新區改革發展的方向。
國際上以核心技術供給方式而劃分的高新區大致有三類:以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與集群核心技術相結合,引領新興高新技術產業創新創業的高新區。如硅谷、我國臺灣的新竹、印度的班加羅爾、日本的神奈川等 , 他們代表了高新區未來發展的方向,已成為領秀全球高新區蓬勃發展的典范;以核心技術自主創新完全內部化的高新區。如前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利學城、韓國的大德和日本的筑波等,他們創新有余,創業不足。存在高新區創新與創業脫節和集群結構調整的爭論和探索;以核心技術外供為主導而集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高新區。多數是發展中國家的,一些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也有一些這樣的高新區。從長遠發展看 , 這類高新區缺乏國際競爭力。
三、從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需要出發 , 用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核心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的關系,是提升我國高新區國際競爭力的治本之策。
16 年來 , 我國約有 1/5 的研發活動資金 , 投入到 53 個國家級高新區企業的創新項目上,帶動了高新區企業集群的研發投入 , 使高新區研發總投入占到銷售收入的 2.37%, 大大超過了分散企業研發投入的平均水平,極大地提高了高新區的科技創新能力。2003 年 , 高新區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 95 億美元 ,已占到全國實際利用外資的13.6%, 昆明、廣州、天津三大園區約占84%。中關村是利用外資和國內外研發機構提升園區核心技術聚集強度最密集、最強盛的高新區 ,其中微軟投資 8000萬美元在中關村成立了微軟中國研究院。中關村的核心技術是以自主創新為主導,實現“內生”與“外引”并存而引領高新技術產業創新創業的高新區。他們的核心技術供給路徑,一條是將自主核心技術成果盡快轉化為產業化的能力。中關村有北大、清華、中科院為代表的近 10 萬高科技人才 ,占園區從業人員的1/4。中關村完成國家 863 計劃 , 攀登計劃、攻關計劃的項目數分別占全國的 41%、61% 和40%,中關村地區的研發投入一直占全國總投入的 15% 左右。2002 年中關村專利申請 3934 件 , 其中發明專利1529件;一條是吸引國內外高技術公司進駐園區。
目前 , 已有微軟、松下等 20 多家研發中心、40 多家世界 500 強總部機構、400多家外資企業、20多家中資電子通訊業巨頭、100 多家風險投資機構、1000 多家留學人員科技企業在中關村落戶。這兩股技術創新的力量,為中關村成為我國高新區要素聚集創新的源頭和企業集群創業的高地 , 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我國大多數國家級高新區的核心技術聚集強度還有待提高,利用外資和可支撐提升高新區綜合國際競爭力的能力也還需要進上步加強。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約占全球總量的 11%,整體規模僅次于美國和日本, 穩居世界第三位。電子信息產業也是我國高新區的產業主體,但國外高新技術公司在我國高新區獲得的通訊、半導休和生物工程授權專利約占我國的 90% 以上、醫藥和計算機約占70%以上。高新區需要的軟件和集成電路等核心技術零部件80%靠進口。一些外國企業已陸續對我國高清晰度電視、數碼相機、可視電話、可刻錄、藍牙技術等高新技術視聽產品提出收取高昂專利費的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跨國高新技術公司欲限制和弱化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及高新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的目的。這從一個重要的側面,反映出我國高新區自主核心技術整體創新不足的嚴峻局面。我國高新區要以增強核心技術聚集強度為突破口,盡快形成自身能控制和駕馭國際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1、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 對高新區的核心競爭力進行新的戰略定位。
(1)增強核心技術聚集強度要堅持內部化自主研發為主導與提高研發要素聚集能力相結合。核心競爭力是高新區在強勢企業集群和優勢要素聚集條件下,形成的獨占性競爭力及其對核心市場的控制力和駕馭力。核心競爭力由企業集聚的核心技術、核心產業鏈節、核心產品和核心市場等要素組成,核心技術是靈魂。沒有核心技術的產品 , 沒有市場價值增值的空間 , 不能成為名牌,也就不會有強而大的市場份額和經濟規模。決定高新區核心技術聚集強度的因素,不能只局限于“跟蹤模仿”和“貼牌生產”。要樹立“固本土培源”創新發展的思路 , 正確處理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的關系,從高新區自身發展的需要出發 , 增強自主核心技術的聚集強度和創新能力,特別是要注意技術引進后的消化吸收和技術創新。同時又要不斷提高對園區外先進技術吸引、聚集與集成優勢要素的能力。理論上,核心產業鏈條頂端的競爭力最強、創潤最豐厚 , 由于到鏈條末端的要素是依次遞減的 , 所以摩爾定律實際上是對核心技術發展節奏的控制,擁有核心技術 , 其核心競爭力的優勢就明顯了。事物都不是絕對的 , 而且核心競爭力的理論也在不斷的發展和創新。因此,做好產業鏈條上某幾個核心鏈節 , 也能形成核心競爭力。國內最著名的貼牌生產大家格蘭仕 , 發揮自己產業鏈條的制造節優勢,專做國外名牌的貼牌和自主品牌的微波爐。1996 年生產全部貼牌微波爐 60 萬臺 , 到 2003 年微波爐產銷總量達 1800萬臺, 成為世界最大的微波爐生產廠家 , 國內和國際的市場占有率分別達到 70% 和 35%。在 2003 年出口總量中 ,自主品牌與OEM 貼牌的比例 , 已從期初的 1:9 發展到目前的 4:6。對此學界有爭議,總認為貼牌生產很難形成強勢國際競爭力和占居國際市場的至高點,更難獲得豐厚的利潤。格蘭仕也認識到擁有自主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的重要性。因此在做精做專做大 OEM 的過程中,逐步積累和提高自主設計、自主進行核心技術創新和擁有自主品牌的能力 , 盡早從ODM向整合世界資源和以出口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為主導的 OBM 更高目標邁進。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占我國高新區總產出的 65%以上 ,學習格蘭仕的經驗 , 對啟迪高新區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實踐過程和戰略定位極具現實意義。
(2) 設置高新區科學考核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指標。借鑒國際高新區的經驗和先進水平,建議設置如附表所示的國家級高新區核心競爭力最簡要的量化標定值,以供研究參考。表中的總營業額指高新區全部高新技術產品、技術專利的產銷總值 ,同樣出口依存度也是這個范圍。國家級高新區應按這個標準(見表)來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國家可以按照這三個層次的達標要求考核國家級高新區的核心競爭力及其在國內和國際的排位;也可以根據現行科技稅收優惠的政策,配合加速折舊、投資抵免、技術開發基金等稅基式優惠手段的運用 , 從稅收政策上分別進行不同檔次的優惠,鼓勵高新區加大研發投入和引進技術創新 , 提升國際競爭力。
2、構筑多元化核心技術聚集創新平臺。
(1)要首先建構高新區自身管理的核心技術研發中心。這是高新區內進行核心技術研發和創新最具權威的機構。這個機構至少要有幾個有影響、有理論、有實踐的專家來領導,有能力根據高新區自身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需要 , 提出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新標準 , 成為高新區企業第三方技術供給主體,并進行技術專利的輸出輸入 , 增加研發盈利收入 , 以創新養創新。
(2) 創造條件大力吸納跨國研發機構、學研機構、民間研發機構入駐 , 為提升高新區的核心競爭力作貢獻。
(3) 發動園內企業與國內外制造商和供應商聯手創建核心技術產出鏈 , 利用網絡信息的力量 , 提升高新區的整體核心競爭力。
3、構建高新區高層客戶研發交互平臺。高新區通過這個平臺實行高層客戶價值最大化,從而提升園區企業集群的核心競爭力。通過互聯網將園區研發活動與高層客戶和供應商聯結起來,進行研發前期、中期三維動態設計模型的交流和溝通 , 可以提升后期研發成果的競爭力 ,大大降低研發的風險損失和相對成本。國外理論估計, 沒有建立高新技術產品高層客戶交互研發平臺的企業 , 在創意研發與概念形成階段花 1美元可以糾正的問題 , 在設計階段要用 10美元 , 在成果試驗和驗證階段要用 100 美元 , 而一旦投入生產要用 1000美元。
4、不斷進行園區制度創新 , 為利用外資提升高新區國際競爭力創造更加良好的環境。
(1)深化高新區管理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和健全由政府牽頭、大學科研機夠構和國內外企業集群興辦高新區的基本制度。加大政府對高新區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扶持力度和政策體制性的輔助支持措施。充分發揮外資和民營資本參與高新區提升核心競爭力的積極性及國際市場機制的引導作用。
(2) 建立高新區吸引外資投資環境評價體系。不斷創造持續吸引外資、留住外資和留住國內外高新技術人才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擴大高新區的高科技教育和高技術職業教育。增強外資持續投資的信心 , 努力創建投資軟硬環境兼優的現代高新區。
(3)高新區要建立誠信、有序、高效、競爭的市場環境。健全高新區吸引外資的平安環境、信用體系和市場規則;開放高技術人才市場;整頓、優化高新區的商會、行業協會、律師及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提升這些環境要素的運行水平,是高新區提升核心競爭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4) 改革高新區金融支撐體制。探索建立高新區自身的投融資控股公司,實現國家級高新區投資主體由政府為主向企業集群為主的根本性轉變。建立誠信、安全、低風險、高回報的金融運行機制,以吸引國內外金融機構和風險投資公司加盟 , 為高新區提升國際競爭力提供充足的創新創業資本。
(5) 提升高新區進入資本市場的競爭力。能否公開上市是衡量高新區國際競爭力強弱的重要標志,也是國際高新區創新創業的范式和經驗。要積極創造條件 , 提高園區企業集群的償債能力 , 優化高新區的債權結構,推進高新區及其企業盡早公開上市 , 以贏得更多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創業資本。
作者:楊昌榮
商務部 研究院 《中國外資》 2004年第11期
(信息來源:貿研院子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