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三人行] 高管“落馬”的價值所在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29日 10:00 上海證券報 | |||||||||
主持人:記者 李導 嘉賓:西南證券研發中心副總經理 周到 海通證券研究所宏觀部經理 吳淑琨
主持人:昨天滬市上市公司利嘉股份(資訊 行情 論壇)發公告稱其總經理陳翔因涉嫌合同詐騙被捕,這是今年以來第10個被抓的上市公司高管。按照這個速度,幾乎3天不到就有一個高管被抓。在我的印象里,對上市公司監管動這樣大的真格還是"破天荒頭一遭"。 吳:我認為,現在監管層之所以對上市公司"下重手",和當前中國證券市場內憂外患的社會背景有密切關系。外患是面對WTO承諾中的證券業開放時間表,國際金融巨頭的進場將使國內金融機構面臨更加嚴峻的競爭壓力,留給我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而內憂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及與此緊密相關的諸多體制性問題面臨突破,如金融體制、投融資體制、商業銀行改革、國有大型企業改革等。這些體制性改革需要一個平臺,這個平臺無疑就歷史性地落到了資本市場的頭上;二是中國資本市場正面臨結構性矛盾突破和制度性變革階段。如果這些問題不得到解決,或者說沒有給市場明確的預期,那么資本市場將不可能承擔起這個歷史使命。 主持人:為什么在2005年年初,大盤極度低迷、市場矛盾重重的危局中,監管方面會出重拳狠狠砸向上市公司高管呢? 吳:盡管現在市道低迷,但如果公司治理的隱患不解決、不整治,那么等到大盤好的時候,這些問題再暴露對于大盤的殺傷力就更大了。 國際化、規范化和市場化是現在和將來中國資本市場的一件根本大事。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先把市場打掃得干凈些。現在監管層加大監管力度,目的也就是把市場打掃得更干凈,這對市場的長遠發展肯定是有利的,當然這也將有利于促進上市公司的兩極分化。可以預言,2005年一個重要的市場特點就是績差股、問題股將繼續加快下跌。當然,那些違規公司的投資者將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甚至血本無歸,這只能是市場完善過程中必須付出的成本。需要強調的是,從監管的角度講,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監管層需要大大提高監管的有效性,一是監管體系的科學化和及時性;二是大大提高處罰力度。處罰要側重個人,而不是公司,而罰款也可以作為投資者保護基金的資金來源之一。主持人:證券市場的基石是上市公司,而高管又是基石的"CPU"。現在"CPU"頻頻出錯。投資者不免有些擔心,自己手中的股票不知道哪一天也會遇到高管"落馬"的事,這豈不是可怕? 周:上市公司高管也是人,人哪有不犯錯的,所以高管被抓并不奇怪。早在1995、1996年,就有當時的雙鹿電器(今白貓股份(資訊 行情 論壇))董事長兼總經理張世杰、總經理陳德忠因貪污而先后被判刑。我認為,近期高管集中"落馬",更多體現的是它的社會屬性,而不是上市公司屬性。隨著上市公司數量增多、規模擴大,高管犯罪案例增多并不是件很意外的事情。在當前"反腐倡廉"的大背景下,司法部門執法時,不會也沒有必要考慮給上市公司高管網開一面。另外,我認為,近期上市公司高管"落馬"案例的集中曝光,也存在著一定的偶然因素。 主持人:什么偶然的因素? 周:過去不是沒有公司高管犯罪,也可能高管犯罪的并不比現在少,但可能被發現的少,或者受懲處的少,因此大家會感覺現在特別多。 主持人:是的,過去也經常有上市公司高管違規甚至犯罪的事情披露,但最終絕大部分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邊是交易所譴責公告頻頻,另一邊是上市公司高管違規不斷的現象成為市場一種畸形的時尚。 吳:上市公司高管違規,除了極個別屬個人犯法外,絕大多數屬職務行為。這里有個不完全統計,2004年被證監會正式作出處罰決定或由公安機關立案的,涉及上市公司有31家,而涉及的高管有200名,其中觸犯刑法的有20人,其余180人受到處罰絕大多數是由于虛假信息披露,而且數額特別巨大,幾千萬,甚至數億元的利潤或資產虛構,而他們所受到的懲罰只是區區的警告、市場禁入、3至50萬元的罰款。而且有的時間可追溯到9年前,現在才知道這些丑聞,而損失早已成為了現實,這就是欺騙。在過去的監管制度下,上市公司或高管違規的機會成本幾乎為零。面對一個個事后的黑洞,還能希望投資者剩下多少信心呢?而如此低的違規成本和高額回報,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看,肯定會"激發"人的違規或違法欲望。 周:一方面是違法成本低,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時期,個人希望能更快地完成原始積累,在巨大的誘惑和低廉的犯罪成本面前,不少公司高管會選擇挺身而出,以身試法。因此,需要盡快完善公司治理,同時加強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完善和監管、執法力度,才能進一步減少這類事件的發生。 主持人:這樣看來,進一步加強對上市公司等市場主體的監管力度是大勢所趨。問題是,我們現在已經付出了這么多慘痛的代價,這些公司治理風險的頻頻發生,又對市場造成重創,會不會嚇跑本已脆弱不堪的投資者呢? 周:我認為,我們不要低估投資者的學習能力和市場的糾錯機制。或許市場在短時期內會錯誤理解這種信號,但很快就會發現,強化監管對市場而言是好事,并非壞事。而且試想一下,讓這些違法、違規者繼續逍遙,最終受損的會是誰呢?當然,監管方面也會考慮市場的承受能力,但在不危及市場生存的情況下,我們千萬不要諱疾忌醫。吳:清理、整頓、強化監管只是推進中國資本市場規范化、國際化和市場化進程的第一步。如果不走這一步,這一進程恐怕永遠都不能完成。強化監管后總比不監管更具有投資價值。出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出了問題,后續的處罰及改進措施跟不上,那就會變成一種不能承受之重了。具有上百年歷史的美國股市不也出了"安然事件"嗎?這一事件出來后,美國證監委很快就作出反應,在處罰的同時,加快修訂有關的法律法規,推進了公司治理制度建設,這才是問題出現后的價值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