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億元銀行債務懸空
通過走馬燈式的公司更名、股權轉讓、投資轉移等方式,沈陽高壓開關有限責任公司的優質資產被轉移,數億元銀行債務被留在一個名存實亡的“殼”企業,回收希望渺茫。
逃廢債務圖謀浮出水面
沈陽高壓開關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老高壓)的前身沈陽高壓開關廠始建于1952年,是我國第一家生產高壓開關設備的專業廠,國內高壓開關行業三大骨干企業之一。1992年,其與東北輸變電集團設備公司等六家大中型企業發起設立了東北輸變電機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ST東北電),并于1995年上市。老高壓則成為后者的全資子公司。2003年,老高壓實現銷售收入56657萬元,利潤2372萬元。
老高壓被發現蓄意逃廢銀行債務是在去年。據國家開發銀行遼寧省分行客戶二處翁曉剛處長介紹,去年5月11日,他們派人到老高壓落實還款計劃時,發現“沈陽高壓開關有限責任公司”這個掛了近十年的招牌被人摘下,取而代之的是“新東北電氣(沈陽)高壓開關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高壓)的牌匾。老高壓已被擠到原企業的房產處和運輸處的辦公地點,只有新高壓剝離下來的120多人。新高壓則承接了老高壓的絕大部分優良資產和人員。
剛剛去職的原公司總會計師何萬軍告訴開行人員:所有的銀行債務都由老高壓承擔,新高壓與老高壓不存在任何關系。一場以資本游戲規則為掩護、蓄意逃廢銀行債務的圖謀就此浮出水面。
據了解,目前各家銀行在老高壓的貸款余額總計58285萬元。其中,工商銀行39000萬元、國家開發銀行15000萬元、交通銀行2400萬元、中信銀行1000萬元、光大銀行880萬元。由于新、老高壓的“金蟬脫殼”,這些巨額銀行貸款事實上已被懸空。
目前,國家開發行已將老高壓及其相關聯的8家公司訴訟到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
逃廢債務三部曲
這起逃廢債行為有明顯幕后策劃,手段周密復雜,前后主要采取三個步驟:
第一, 切斷老高壓與母公司ST東北電的聯系。
2003年8月,ST東北電將其持有的老高壓49%的股權轉讓給沈陽誠安電力設備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誠安電力)。同年9月,誠安電力向老高壓增資608萬元,持股比例升為51%,并取得老高壓的控股權。去年3月,誠安電力將其持有的老高壓51%的股權,轉讓給其股東深圳新泰電力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泰電力)。隨后,ST東北電又將其持有的老高壓余下的49%的股權轉讓給誠安電力。
經過一系列股權轉讓之后,沈陽高開的持股股東變為新泰電力和誠安電力,分別持股51%和49%。ST東北電不再持有老高壓任何股份,名義上不再有直接的關聯關系。
而新東北電氣(沈陽)發展有限公司控制著新泰電力的股權,又是新東北電氣投資有限公司的控股股東,新東北電氣投資有限公司則是ST東北電的單一最大股東。雖然這幾家關聯公司來回穿梭,事實上ST東北電仍然通過間接控股,暗中控制著老高壓。
第二, 老高壓受控與他人發起設立三家新公司,將優質資產轉移。
去年2月,老高壓以評估值13200萬元的廠房、設備和土地使用權實物資產出資,與香港中興動力有限公司合資成立沈陽新泰高壓電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泰電氣),老高壓占74.4%的股份;3月,老高壓又以評估值8550萬元的廠房、設備和土地使用權出資,與上述提到的誠安電力共同成立一家能源公司;時隔9天,老高壓再次以評估值16150萬元的廠房、設備、土地使用權等實物資產出資,與誠安電力的股東沈陽信威物流公司,發起成立了一家倉儲物流公司。
在不到一個月內,老高壓拿出37900萬元的廠房、設備和土地使用權等實物資產合資建廠,而去年一季度,老高壓的財務報表顯示,公司凈資產也不過30000元。三家合資公司的成立,已經將沈陽高開輸變電高壓設備生產過程的核心環節全部轉移了出去。
第三, 通過交易方式,ST東北電重新掌握老高壓優質資產,并將銀行債務甩給一家“殼”企業。
去年4月8日和16日,ST東北電兩次對外發布收購股權公告,將老高壓不久前投資于三家新公司的股權買入,而支付的代價是:ST東北電持有的沈陽添升通訊設備公司98.5%股東權益,以及原東北輸變電設備集團公司(早已名存實亡,記者注)7666萬元債權及相應的利息。ST東北電付出了兩筆呆滯資產,卻得到了近4億元的、由國家銀行貸款投入形成的優良資產。而老高壓則接到了這兩筆呆滯資產和5億多元的銀行債務。
另據國家開發銀行遼寧分行從工商部門了解,目前ST東北電的上游控股企業——新東北電氣(沈陽)發展有限公司的股權主要由兩個自然人所控制:田莉持股37.14%,徐明持股62.38%。翁曉剛說:“老高壓由銀行貸款形成的優良資產可能正流入到個人或利益集團手里!
誰在縱容逃廢債務行為
在沈陽高壓開關有限責任公司逃廢銀行債務案中,幕后人不厭其煩地經過多次資產轉移、公司更名、股權交換等方式,先后有數十家不同的公司登臺亮相。翁曉剛說:“他們就像是在浮在水面上的鴨子,雖然兩只腳老在動,但水面是平靜的,讓人難以察覺。”
遼寧省銀行同業協會維權處的王振民說,企業逃廢債形式日益多樣化,與以往多用改制方式進行逃廢債相比,采取非改制方式逃廢債案件大量增加,包括采用租賃和柜組承包形式,模糊債務人的責任,轉移或隱匿資產、債務人更名、自行廢業,資產重復抵押等。面對銀行業的制裁,這些不法企業或通過票據背書轉讓給關聯企業的形式繼續經營,或采取異地他行開戶逃避制裁。
銀行自身存在監管漏洞。遼寧省農行行長張文綱說,由于單純地追求利潤增長數量,忽視利潤結構和利潤增長的質量,造成大額客戶貸款和關聯企業授信和貸款過度集中,使多家銀行陷入風險盲區。
地方政府袒護助長了逃廢債行為。王振民說,企業的改制方案都是得到地方政府批準的,在實施過程中不準銀行參與,拒絕銀行落實債權的要求;資產清理、評估暗箱操作,往往是政府零價格出售企業,銀行是零資產償債。
立法滯后則是企業逃廢債務頻繁發生的又一個重要原因。據遼寧省銀行同業協會副秘書長張升九介紹,為防止企業借轉機等方式逃廢債務,最高人民法院曾多次出臺過相關司法解釋,但主要針對企業轉制過程中發生的逃廢債行為,對其他情況下發生的逃廢債行為,則缺少介定和處罰方式,這使得銀行在訴訟時難以找到法律保護依據。
作者::馮雷
。▉碓矗航洕鷧⒖紙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