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理財 強者方能“得利”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28日 10:34 上海證券報 | |||||||||
"穩得利"后"利得盈",近期人民幣理財市場的硝煙味道確實不輕。 繼工商銀行推出人民幣理財產品"穩得利"后,建設銀行的同類產品"利得盈"也即將面世。算上早就傳出風聲的農行"本利豐"和中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四大行全面切入人民幣理財市場"圖盈謀利"的意圖已經再明顯不過。
人民幣理財產品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讓個人通過理財產品的形式,分享金融機構較高的利息水平。 毫無疑問,貨幣市場基金是會受到沖擊的。別的不說,就以基金銷售同樣依賴的銀行渠道來說,銀行柜臺上又擺上一個自家的理財產品,儲戶的"注意力"和"錢包"總要分流一部分的。 但沖擊背后同樣孕育著機會。對于基金 公司以及有類似境遇的機構們來說,銀行不是唯一的銷售渠道,近12萬億的存款并非就此無法染指,繼續做大做強的機會仍然存在。 從銷售上講,銀行作為個人理財產品最重要銷售渠道,在今后將依然占據著主要的市場份額。但其他的銷售渠道正在快速壯大。它們未來可以發揮的作用不可小視。 同時,銀行代銷也不是鐵板一塊。一個具備品牌的理財產品的發售,不僅會吸引銀行網點的存量資源,也會大量吸引銀行體外的資金,并最終達到銷售網點和理財產品管理人的雙贏,這樣的強勢產品在任何的銷售渠道都是有其發展空間的。 而在產品上,無論是收益,還是流通性上,人民幣理財產品相對于貨幣市場基金來說還有不少限制,這種相對優勢的存在,也是貨幣市場基金乃至其他基金產品做大做強的關鍵所在。 此外,金融產品的管理和銷售是需要時間和經驗沉淀的。對于包括四大行在內的商業銀行來說,進入理財市場的方式不會是全方位的,其選擇的切入方向必然是與儲蓄產品較為接近的低風險產品。 而要從公司架構到企業文化,乃至人才積累完全適應推出全系列金融產品的需要,銀行系統還需要時間。而如今基金業年均50%以上的增長速度,這可能為如今基金業成長爭取到關鍵的發展時機和業務空間。 因此,對于基金公司和其他的理財機構來說,抓緊時間做強做大才是關鍵。強者才有競爭力,強者方能得利。做大做強,這是應對所有競爭的法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