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我國第一個出現個人合作造房夢想的大城市。
“你想用同一筆錢既買房又自己開公司當老板,還可以結識一大批有志創業的人才,一舉三得嗎?集體買地造房團隊是你的最佳選擇!”2003年4月,一位上海網友的帖子發出不到一個月,就有50多人加入。可惜,這個團隊因在建房稅收、地皮等方面沒有得到有關部門的支持而夭折。
再次引起人們對個人集資合作建房的關注、并在整個房地產領域引起軒然大波的是北京首個個人集資建房案例的出現。
聯想集團的電腦工程師凌罡去年12月在網站發布了自己個人集資建房的設想,一張帖子迅速招募到500人,并成功組建了四個工作小組。本月中旬,該項目也進入實質操作階段。據測算,因省掉了開發商利潤等各種費用,其房價要比周邊項目商品房低40%。
進入2005年后,個人集資建房方案在南京、廈門、成都等不少城市紛紛出爐。
然而,個人集資建房之路也面臨不少難題。
尋求政府與政策支持拿到地皮是個人集資建房項目啟動“難邁的第一步”。上海項目遇阻的原因之一,就是上海市有關部門沒能給他們免去建房的所有稅收,他們在尋找土地問題上也遇到重重困難。
融資是第二道難關。雖然銀行業也有人表示,凡屬于非贏利的集資建房資金籌集,不屬于非法集資。但貸款風險是金融機構放貸時考慮的先決條件,如何評估集資建房的風險,是金融機構的新問題。
第三道難題是:房地產開發技術性強,管理工作繁雜,要求組織者必須有較強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經驗。在此方面,除了涉及如何保障集資的安全性外,如何降低開發成本、如何選擇工程監理公司、安排物業管理和維修基金的制度等問題可謂“一籮筐”。
另外,這種倉促成立的合作公司,在應對和防范土地貶值、業主退出等房產開發風險方面,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目前,我國消費者獲得住房的途徑主要是市場上的商品房、政府扶持的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個人集資合作建房雖然還沒有成功案例,但是人們還是希望它能成為我國房地產的一種新供給模式。
如果這樣以較低的成本使開發項目成功,除了參與者獲利外,至少還會給我國房地產開發商們“上一課”,使我國大中城市正在猛漲的房地產市場恢復到更加理性的狀態。(據新華社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