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
2004年以來,高風險證券公司相繼出現問題,進而被行政接管或托管,從目前的進展趨勢看,2005年上半年有望完成對德隆系證券公司、南方證券、閩發證券、漢唐證券等證券公司的最終處置;根據目前的證券公司經營狀況,2005年還可能會出現多家經營失敗的證券公司以不同的方式被處置的情況。證券公司的退出機制開始正式引起關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的低迷時期,往往也是合乎經濟理性市場行為的退出行為活躍的時期,這包括轉讓股權、收購兼并以及關閉等等;市場的高漲時期,往往也是社會資本踴躍進入的時期。
但是,反觀中國的證券公司數量,盡管市場起起伏伏,但是證券公司的數量一直穩定地保持增長,社會資本穩定地高速進入證券行業,近年來除了少數幾家證券公司被強行退出外,即使是在市場的低迷階段,證券公司基本上也是只進不退。
首先考察證券公司家數的增長,這種增長勢頭基本上很少受到證券行業景氣波動的影響,即使考慮到一些歷史形成的信托公司等的證券經營機構的整頓因素,近年來證券公司家數的增長勢頭依然是相當快的。從1998年到2002年,證券公司的家數分別是84家、87家、94家、102家、125家。證監會網站公布的2004年3月份的證券公司數量為129家(富友證券經紀有限責任公司已暫停證券業務,海南省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所屬證券營業部已由金元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托管,云南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所屬證券營業部已由太平洋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托管。以上三家證券公司未列入名單中)。2004年6月30日公布的證券公司數量為130家。
其次考察這些證券公司的凈資產和資本。與證券公司家數的增長一致的是,證券公司的凈資產和資本一直保持了快速的增長,凈資產的平均增長率在30%以上,而資本的平均增長率則甚至一度接近50%。近年來的市場低迷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這種增長速度,但是增長的趨勢依然得以延續。
探詢證券公司經營困境下只進不退這個悖論的深層次原因,應當從證券公司的體制方面、從證券行業的市場結構方面來進行。
證券公司在經營困境下的只進不出,反映了當前證券公司以軟預算約束為特征的國有產權為主的市場行為特征。與西方證券業早期以合伙制為主、后期以社會化的股份制為主不同,我國券商絕大多數是由國有企業或地方政府發起成立,與上市公司相似,券商以國有產權為主,內部人控制現象嚴重。國有券商的大量出現是前期證券業具有“壟斷租金”而尋租的結果,并不是以利潤最大化為最高目標。這就產生了兩個問題:一方面,進入政策放開而退出渠道不暢,證券業過度擁擠;同時各地重復建設嚴重,大小券商星羅棋布,沒有達到起碼的規模經濟。另一方面,在競爭中失利的券商不愿被兼并收購或破產清算,不能及時止損退出市場,導致惡性競爭現象嚴重,券商爭搶投行項目、在同一地區重復設立營業部都顯示了這一點,使證券業不能維持必要的利潤率。
從目前的趨勢看,中國的證券公司將不可避免地迎來一個以并購重組為主要特色的結構調整階段。從發展趨勢看,2005年可能會成為中國的證券公司總量首次出現下降的一個拐點年份,其中的關鍵因素,就是退出機制開始發揮作用,盡管這種退出機制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被動的、成本還是相當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