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某公司從東北某地買了幾火車皮玉米種子,經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檢測,結果令人大吃一驚,原來這是報廢的種子,如果播到地里,輕則減產,重則顆粒無收,農民還將白白賠上施肥、澆水等人力、財力。所幸的是,該公司根據玉米“DNA指紋”鑒定結果,及時進行了妥善處理,避免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玉米“DNA指紋”鑒定作為一項新技術,在應用中正發揮出越來越大的作用。
玉米打假維權新途徑
當前出現了兩種令種子研發、生產、使用者頭疼的現象,一是假種子屢禁不止,主要使廣大農民蒙受巨大損失。二是竊取良種,非法進行生產、銷售,主要侵害著良種研發、生產者的利益。某一國審玉米品種由于沒能及時進行品種權保護,被大面積侵權,已無計可施。
究其原因,首先是玉米品種鑒別難度很大,憑肉眼,不僅農民,連專家也分不清。其次,暴利使得違法者鋌而走險。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趙久然博士介紹,玉米種子生產利潤很高每斤種子按四五元、利潤按2元算,每畝利潤可達10元,若種植面積上百萬畝,利潤可達上千萬元。而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利潤就更高。至于侵權者,不難從田間得到良種,僅逃避的種子轉讓費就高達幾十萬、上百萬元。
隨著玉米“DNA指紋”鑒定技術日益成熟,越來越多的人們通過這一新途徑辨識種子真實身份,用以打假維權。該中心承擔玉米“DNA指紋”司法鑒定任務已四五年,近兩年客戶猛增,至今承擔此類侵權案鑒定已達40多起。同時,該中心提供大量鑒別假冒偽劣的服務,幾年來為全國科研、生產、經營、管理及執法部門提供種子純度檢測、真偽鑒定已達5000多樣次。
作為“超級玉米種質創新及DNA指紋庫構建”項目主持人,趙久然博士指出,如果“超級玉米”研究成功,每年種植4000萬畝,我國每年玉米產量就能增加60億公斤,相當于新增1500萬畝土地。但需要玉米“DNA指紋”鑒定幫助打假、推廣良種,這一效益才能真正實現。
“指紋”鑒定市場需求大
玉米“DNA指紋”之所以稱為“指紋”,是因其像人類指紋可以準確區分不同的人一樣,也具有準確的鑒別能力,可以準確區別不同品種的玉米。
玉米“DNA指紋”長在玉米哪個部位,什么“模樣”趙久然說,DNA存在于各種生物體的每個細胞內,存在于玉米的根、莖、葉、花、果實各處。不同的玉米品種具有不同的DNA,但肉眼是看不到的。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實驗室內,記者看到,科研人員取出玉米種子內乳白色的胚,加入試劑,制成玉米DNA溶液,運用一系列生物分子檢測技術,通過數量擴增、電泳、染色等一系列環節,放大的呈帶狀的千姿百態的玉米“DNA指紋”圖譜在玻璃板上一一呈現。
近年來到該中心鑒定玉米“DNA指紋”的客戶,幾乎遍及全國所有玉米主產區,還有國際大種子公司。趙久然認為,隨著該項技術的普及推廣,其應用前景將很可觀。
不僅限于維權、打假兩方面,玉米“DNA指紋”鑒定的應用領域還很多,這體現在該中心承擔完成的多項國家、地方項目上。比如,受農業部種子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委托,確定了我國200多個主要雜交種的純度鑒定專用“DNA指紋”;受農業部有關主管部門委托,負責每年200多個參加國家區試玉米品種的監測;受國家植物新品種保護辦公室委托,負責玉米品種特異性DNA標準制定和檢測;受科技部知識產權事務中心委托,承擔品種真實性鑒定等。
“指紋”庫不可或缺
面對迅速擴大的市場需求,提供玉米“DNA指紋”鑒定的科研人員也有苦惱。在這項研究中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介紹,目前全國推廣使用的國審適用生態區較廣品種有100多種,省審在省內推廣使用品種上千種。而他們目前只掌握500多種樣本。苦于沒有“指紋”庫,遇到沒接觸過的品種,只能增加檢測位點,多時高達四五十個,既重復浪費,也影響效率。有了“指紋”庫,就能掌握“指紋”概率,只檢測一二十個位點即可。構建玉米“DNA指紋”庫成為當務之急。
適應這一需要,作為由北京市科委倡議發起的“北京農業育種基礎研究創新平臺”首批啟動項目,全國第一個玉米“DNA指紋”庫日前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開始構建。該平臺由北京多家部門與國家有關部委共建,協作攻關,力度很大。
專家認為,該“指紋”庫在玉米種子和品種的純度及真實性鑒定、新品種測試、品種權登記保護、品種質量監控、新品種侵權司法鑒定等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對理清我國玉米種質的血緣關系、解決品種多、亂、雜問題、種質創新等有重要意義;將在玉米“DNA指紋”鑒定應用中發揮重大的推動作用。
作者:呂賢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