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自國家發改委一則關于改革“雙休日”每月實行“小黃金周”的建議很是招眼。該建議“為促進消費增長”,欲將“每周休息兩天改為休息一天,剩余的一天一起移至月末,一次休息4天,變成月月‘小黃金周’,并適當延長春節休假時間”;“取消‘五一’‘十一’黃金周,以減輕它們對黃金周帶來的運輸及其他服務的負荷”。
有專家關于更改春節時間的建議話音剛落,就又有人提出了更改“雙休日”營建“小
黃金周”的建議,如此人為調節或改革國民作息習慣的建議,盡管有“為促進消費增長”的堂皇理由作后盾,但這些提出建議的專家和部門卻仍不免給人一種在耍“朝三暮四”之把戲的感覺,甚至就是“朝三暮四”的翻版。如此看上去“越吃越多”的分配形式,實際上并沒有使國民或勞動者自身的福利總量發生任何改變,純粹是分配形式上的變革而已。
再來看看建議者的理由,“如果把每年集中的兩個‘黃金周’分散為每月的‘小黃金周’,那么旅游集中消費就變成日常消費了”,“促進消費增長”的目標仿佛也就指日可待了。依照這些說法,好像是時下多數國民的錢袋子分明“漲袋”了,但由于休息時間安排得不盡合理而使得國民沒有時間把自己的錢花出去,更仿佛因此而無法使得國民的錢袋子“消腫”似的。這其實是一種對以往黃金周存在缺陷的曲解和誤導。的確,因為黃金周屬于對人們消費方式的人為調節,故而出現旅游集中消費的非理性狀態也在所難免。實際上,這種令旅游資源和接待能力出現捉襟見肘之尷尬的原因,除了人為設置黃金周所致外,恐怕更主要的還是我國國民人均擁有旅游資源相對較少的矛盾所致。這從去年黃金周在27%的人選擇蝸居在家和18%的人準備就地充電的情況下,各旅游景點的接待壓力并未見多大程度的緩解便足以得到證明。要知道,促進或影響消費增長的拉動因素,最終還取決于國民消費實力的增長,而非消費時間的如何安排。
站在為大眾增加福利總量的角度考慮,帶薪休假才是百姓比較看好的方向,因為這種相對自由、靈活的休假方式,更具人性化和合理性。可由于缺乏來自政策和法規的支持,我國的帶薪休假卻遲遲難與國際慣例接軌,千呼萬喚不出來。類似的“朝三暮四”的把戲,終究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④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