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各國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致力改革工業激勵創新。今年1月5日,法國總理希拉克公布了一個計劃:將26億美元注入政府機構,以資助新的工業研究。30年前,歐洲各國政府就決定去開創世界級的航天工業和衛星發射市場了。希拉克說:“我們目前的責任是推進空客和阿里亞納走在時代尖端。”
法國并不是惟一提倡以更強大的政府保障工業改革的國家。德國人談論的是邊境合作
工業計劃,這也得到了歐洲委員會新任工業與經濟政策主管京特·費爾霍伊根的支持。他近期在接受《世界報》采訪時說:“讓我們集中大家的研究成果,然后為未來的工業合理分配資金。”他還建議,有關反托拉斯法規應該放寬,以便允許公司合并成為業界巨頭。
毫無疑問,歐洲存在著創新方面的問題。這片舊大陸花在研發上的資金不到經濟總量的2%,而美國則花了2.8%。在研究密集型的工業,從生物技術到高端半導體,再到電腦游戲發展,歐洲人都不斷失去領地。
除了老牌工業洲的威信岌岌可危,歐洲別的方面也存在不少問題。高科技工業是生產力提高的主要驅動力,但歐洲在這方面做得并不如意,去年勞動生產力僅提高了1.2%,而美國卻達到3.7%。
所以,為什么歐洲不試著去打造自己的冠軍呢?畢竟,他們在空客研發和制造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現在空客已經超越了波音,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飛機制造商。阿里亞納公司目前也成為了世界頂尖衛星發射公司,并且在多年虧損之后,從2003年開始盈利。
但是這場爭論存在著明顯的破綻。政府在空客中扮演的主要角色不是促進研究,而是整合這一公司,并且資助它,使生產能夠繼續下去。歐洲急需發展依賴于新技術研究的工業,像生物技術、太陽能電池以及無污染汽車,這個命題就更復雜了。哪些方案更值得支持?應該提供多少錢給基礎研究,多少錢給有明顯市場潛力的工程?這些并不是政府機構能夠解答的。
甚至有一些支持新工業政策的歐洲人希望政府限制自己的角色。法國玻璃制造商圣戈班總裁讓·路易·貝法近日給法國創新機構提交了一份報告,他在報告中建議該機構招募私人企業分配研究資金,而這些公司也必須提供他們自己的資金來投入研發。芬蘭在上世紀80年代曾用過類似的方法,從而打造出了手機巨人諾基亞。
除了提供更多的研發資金,歐洲各國政府還需要在成果聯合方面進一步努力。目前的情況是,官僚機構冗煩的制度使公共部門的研究資金流通不暢,而且使不少創意也被擱置。
2003年年中,一種解決方法曾提交給歐洲的領導人們,但從來沒有付諸實施,這種方法是向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學習,按照科學的標準和對等審查來分配資金。另外,歐洲必須在扣除課稅以刺激私營部門的研究方面做得更好,并用放寬規定和減免稅務來幫助高科技工業走向興盛。
這些聽起來可能遠不及希拉克和其他歐洲國家領導人的口號響亮,但這是幫助這片舊大陸建成他們需要的21世紀冠軍工業最基本的東西。
《國際金融報》 (2005年01月26日 第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