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開發以來,我國就是全球紡織品生產領域中最強有力的競爭者。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出口美國的紡織品服裝貿易額已大幅度增長到110億美元。2005年1月1日起,全球紡織品實行一體化,對于占世界市場份額1/8的中國而言,取消紡織品配額是一把“雙刃劍”。
取消紡織品配額制度無異于紡織品行業重新“洗牌”,更多價廉物美的產品將無任何
障礙地進入國際市場,這無疑將進一步沖擊紡織品服裝市場。由于我國紡織品生產在世界上所占份額最高,因此在行業重新洗牌過程中所受到的沖擊必然最大。
然而,紡織品配額的取消又給中國帶來了進一步拓展紡織品生產空間的機會。長期以來,由于受到配額限制,我國紡織品生產主要集中在江浙和廣東一帶。調查表明,超過80%以上的紡織品企業集中在浙江、江蘇、山東、上海、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產業過度集中盡管帶來了規模效益和競爭的集聚效應,但同時造成了環境污染、成本提高等一系列問題。
面對全球紡織品配額取消的挑戰與機遇,中國紡織品企業悄然打出一張“王牌”——東絲西桑,即繼續以東部沿海地區為絲綢和紡織品出口產品生產基地,而把種桑養蠶、棉花種植等原料生產向地域廣闊的中西部內陸省區推廣。桑蠶業與絲綢業的產業形成條件完全不同,前者必須依靠氣候條件、生產規模和地域性的蠶業經濟;而絲綢業則更側重于人才、資金、設備和技術的優勢。
作為“東絲西桑”戰略重要原料基地的廣西,具有獨特的氣候優勢,直播的桑籽能成園,一年能養7—8批,蠶繭上市早,收市晚,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原料基地的作用。蠶繭在加工成為生絲后,從中西部省區源源不斷地向東部沿海加工廠輸送,形成了產業鏈條。近年來,廣西已經敏銳地感覺到整個產業發展帶來的深刻影響。由于擁有適宜的氣候條件,廣西已經成為全國第二大桑蠶養殖基地。
“西桑”的另一優勢在于西部省區低廉的勞動力價格。江浙一帶農民工平均月工資超過800元,而象州一帶平均月工資只需要500元。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企業節省了300元的費用,競爭力大大提高。
“東絲西桑”產業轉移是應對紡織品后配額時代的重要方式,它在確保中國紡織品低成本優勢的同時為中國中西部剩余勞動力提供了重要的出口。
“東絲西桑”格局核心在于產業資源最大限度優化組合,推動了整個產業鏈條向“金融優勢+勞動力優勢+資源優勢”的領域集中。“東絲”的發展是為了適應全球紡織品貿易的新階段,“西桑”則是為了提高整個中國紡織品行業的競爭力。一旦這一產業鏈條得以成功轉變,將極大地推動中國從傳統意義的紡織品大國發展為紡織品強國。
(信息來源:南寧特派員辦事處子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