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購:富了投行 坑了企業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25日 09:00 上海證券報 | |||||||||
投資銀行家們眾口一詞:2005年將是并購之年。對于金融食物鏈上游的那些人來說,這個消息太棒了,因為這樣一來,他們的并購收費將多得超乎想象。但對于曾被迫忍受上世紀90年代收購風潮惡果的人來說,這個消息就不那么好了。 別忘了美國在線-時代華納,這場聯姻原本是天作之合,最終卻證明更像地獄之災;別忘了讓·瑪里·梅西埃,他帶領維旺迪環球踏上一條災難性、自命不凡
沒有理由懷疑投資銀行家們的預言。他們最先了解有哪些并購安排。一些正在醞釀中的重大交易已有風聲傳出。另外,在歐洲大陸等地區以及日本等國家,某些行業顯然有整合空間,這些地區的收購活動驟然增加。私人股本投資機構正準備在該行業動蕩周期的下一個下跌階段到來前,做最后的收購沖刺。但令人欣慰的是,有理由認為,這種瘋狂趨勢的激烈程度此次將會略有減輕。 來看看英國,過去12個月中,最大的競購故事是一場未能發出的收購。此事與沃達豐有關。這家移動電話運營商于上世紀90年代斥資2000多億英鎊進行數宗收購,建成了一家頗具規模的企業,而如今的沃達豐只值數十億美元,規模小了很多。去年突然有消息傳出,稱公司新首席執行官阿倫·薩林有興趣擲下380億美元,收購美國無線運營商AT&T無線,令沃達豐的許多股東大為震驚。他們如此驚駭,乃至一小群投資機構放棄了對該股的交易權,以求與公司管理層進行一場內部對話。他們的結論是這樣的收購價不合情理。于是沃達豐抑制了自己的收購野心,并開始為股東分紅。 這看上去像個轉折點。但這樣的事也許是英國所特有的,因為英國有著強有力的公司治理體制,在這一體制下,首席執行官與董事長的角色是分開的,而且對公司向股東負責的要求越來越高。相反,在大西洋彼岸,美國企業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儼然像一個高高在上的國王。 在美國,雖然其政界高度重視約束與制衡,但其商業環境卻允許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幾乎不受約束、不受制衡,而且與英國相比,股東的權力要弱得多。法國也是如此,盡管美國開國者們正是從法國借鑒了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理論。在法國,董事長兼總經理享有的自主權高到不健康的程度。梅西埃先生差點讓維旺迪破產,證明這種情況有多危險。 即使在公司治理體制完善的地方,大部分收購最終還是很有可能失敗。原因之一就是經濟學家所說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還有就是管理挑戰。 這就難怪并購市場會以如此隨意、低效率的方式運作,而且有那么多買家出價過高。讓收購成功是件耗時耗力的事,就此而言,各基本市場的效率是決定收購成敗的重要因素。在歐洲大陸,由于勞動力市場效率低下,因此在鞏固收購并讓收購合理化時,很少能兌現原來削減成本的諾言。 好在一些人的確從自己的錯誤中吸取了教訓。而且如今已沒有高科技泡沫時期那種非理性繁榮,也沒有能愚弄商務人士和投資者的迷人故事了。但以后還會有許多災難,尤其是在跨國并購交易中,因為很難控制遙遠的新子公司,對彼此的企業文化可能也不熟悉。與過去一樣,最大的恐怖故事仍將發生在最大、最開放、最被誤解的市場------美國:一個埋葬企業收購野心的永恒墓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