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效仁
山西省從1990年開始實施希望工程,15年來共收到捐贈價值7000萬元,7萬名失學兒童和少年重返課堂。但數字顯示,來自外省的捐助比例遠遠超過本省。以2004年為例,每10個受資助孩子中,有9個是外省的功勞。其實,山西省并不缺少有實力的企業,奢侈品消費能力也并不比外省低,但富人們忙著修廟置房,回報社會的意識還很淡薄。
聯想近年來先后發生的山西海鑫鋼鐵公司董事長李海倉在辦公室里被槍殺;浙江皮草大王周祖豹在家門口被殺等,這些惡性事件幾乎全與債務糾紛有關,有的竟然僅僅是數千元的債務,卻弄得兩敗俱傷,不能不讓人們再次反省:財富是什么?富翁們需要怎樣的財富觀,才能保護自己的財富?
時下的理念是,財富也是一種責任,財富與道義緊密相關。在美國現代基金之父卡內基看來,富人應當把到手的利潤盈余,看作社會放在個人手中的“信托基金”,他們的義務就是要以自己認為最有效的方式,去管理使用這些資源,為公眾謀利。通俗一點說,金錢達到一定數量后,個人的享樂意義已基本上退出了富豪的生活目標。只不過,國內的富翁真正領悟了財富要旨者似乎還不多。
斂財需要能力和技巧,有價值的散財其實也是一種能力。在這方面,卡內基堪稱典范,直到生命結束之前,都在為社會奉獻著他的財富,捐獻總額高達3.3億美元。身為貧窮蘇格蘭移民的兒子,卡內基童年很少有機會進圖書館,這也讓他很早認識到,貧窮甚至會剝奪人們獲取知識的權利。所以在他一生中,先后捐獻了1200萬美元,興辦了3500座圖書館,形成了美國今天還在享用的公共圖書館系統。
卡內基的可敬之處,不僅在于其大半生都在從事慈善事業,更在于他散財的能力,選點準、起點高、慧眼獨具、管理有方,使財富真正體現了價值。而我們的富翁,散財的能力和智慧似乎還剛剛起步。有的甚至還處于隱富的階段,更有一些人成了守財奴。為了區區萬元糾葛結怨于人,這當然并不完全是利令智昏,可能有爭氣賭氣的成分,但由于缺乏妥協、寬容的心態,缺乏散財的理性和技巧,最終為亡命之徒所害。不少人認為富翁死于社會的仇富心態,我則以為,其火拼的導火索,其實就攥在富翁自己手里。
《中國青年報》
《市場報》 (2005年01月25日 第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