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平:走上理財之路只因一本書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24日 10:16 證券時報 | |||||||||
曾經風靡一時的《富爸爸 窮爸爸》,有人因之啟蒙走上了財富之路。他,就是劉建平。 要做“富爸爸” 每個人的成功都有內在的原因,劉建平的成功或許來自于他是
初到海外,他先加入了一個臺灣人辦的軟件公司。同時因為看好通信行業的未來發展,他又攻讀了通信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是兩篇學術論文引起了愛立信澳大利亞公司對他的興趣。于是,劉建平走入了愛立信澳大利亞的一個項目組,在做研究員的同時攻讀博士學位。1997年,博士論文還沒出爐,劉建平便回到上海,應邀出任愛立信中國研發中心經理。兩年合同期滿后,他跳槽到摩托羅拉任技術中心經理。2001年,全球經濟滑坡,IT、通信行業開始走下坡路,摩托羅拉全球收縮戰線。當時李嘉誠理念打動了他:三十歲前靠主動收入(即出賣勞動力換取工資)滿足生活需求,三十歲后要靠被動收入(股票分紅、房產投資等理財收入)來養活自己。在公司提出要么轉換部門要么拿筆錢離開的選擇中,他選擇了后者。 “是《富爸爸 窮爸爸》給了我投資創業的激情”,劉建平堅定了自己人生的坐標,立志要成為“富爸爸”,不作拿著豐厚薪水卻疲于應付各種銀行貸款的“窮爸爸”。所以他拒絕了獵頭公司為他謀取的新職務,一頭扎到書堆里,扎到圖書館,如饑似渴地學習和研究理財的知識和技巧。2001年,他拿出210萬元資金開始試水,由此一發而不可收。 雞蛋不放在一只籃子里 風險控制是劉建平投資理財恪守的原則。投資初他便把210萬元做了嚴格的劃分,資金分為四塊:50萬投資房產、50萬投資匯市、50多萬投資股市,還有50萬搞實業,投資到與朋友合伙開的軟件公司。投入股市的50多萬中,他又拿出五萬(澳元)進入澳大利亞的股市,剩下的30萬元才投到了國內A股中。 目前,房產的投資回報率最高,50萬元已變成近700萬元;5萬多澳元至今已翻至人民幣60萬元;投資的實業前不久有人想收購,資產評估是四百多萬,按照50%的股份,劉建平當初的投資也翻了4倍,并且現在他每月還可以從那里領到兩萬元的工資;澳大利亞股市的投資每年都會有穩定不菲的紅利回報;只有在國內股市投資縮水了一半,目前資金已經全部撤出,他決定短期暫不介入。“等國有股流通了,我還回來。” 然而,不為人知的是劉建平炒房也經歷過辛苦。因每次買房都以投資為目的,房產一升值他便出手,所以每次搬進新房還等沒住熱就得搬家。就這樣這套出手,那套買進,資產像滾雪球越來越大,他的家也隨著從這套搬出那套搬進,趕上銜接不上的時候免不了要租房住。“雖然辛苦了些,但投資帶來財富增長的喜悅是最大的安慰”。現在劉建平不用再搬家了,手中現有的多個商鋪、寫字樓和住宅足夠他騰挪運作,他和家人可以安心地在地處市中心的那套漂亮的住宅中快樂地生活。 做一個自由投資者劉建平很逍遙。“當年做職業經理人時,雖然每年也有幾十萬的收入,但太辛苦壓力太大,每天要預備兩個鬧鐘叫醒自己,半夜還要起床向西半球的總部匯報工作。現在每天都會睡到自然醒,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家人在一起,可以更好地享受生活”。 談起投資品種,劉建平還是對房市情有獨鐘。“投資要跟著國家政策走,跟著地方規劃走,要看大趨勢。”“看清宏觀經濟賺大錢,看懂微觀經濟只能賺小錢。”所以他強調“要關心時政,要不斷學習”。 劉建平現在已養成用投資的眼光看待一切的習慣。高檔衣服和豪華汽車等炫耀式的消費從投資的角度看不值,而自費到悉尼和紐約參加各種分析經濟形勢的研討會,即使門票很貴他認為值。“可以看到世界經濟波動的前沿性問題。與聰明人在一起可以使你更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