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江省政府動用了一筆1億多元的財政資金。對這個經濟強省來說,此數目不算大,卻引人關注。因為這筆錢是按照前不久出臺的《浙江省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重點領域、關鍵技術及產品導向目錄》,發放到有關企業去的。顯然,這是浙江省運用“四兩撥千斤”的手法,推動企業抓自主創新。
在浙江省,重視自主創新的并不只是省委、省政府,也不是現在才開始抓。全國經濟
“十強明星”之一的杭州市蕭山區,前不久就把過去作為工作重點的“招商引資”變成了“選商優資”。具體措施是抬高了“單位土地投資密度”的標準,逼著企業多上資金密集型或技術密集型項目,否則就要“請出”。
許多人知道,浙江經濟近十幾年來發展迅猛,有一個經驗立了大功,就是“低成本擴張”。而之所以能夠做到“低成本擴張”,有一個具體經驗起了決定性作用,即非常精明地抓了新產品、新技術的引進、消化和仿制。現在,要放棄曾給自己帶來巨大“甜頭”的這種“浙江制造”模式,改為主攻難度極大的自主技術及產品創新道路,沒有對科學發展觀的深刻認識,沒有“居安思危”的精神,是做不到的。然而,浙江的同志說得好: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全球性競爭年代,不趕緊拿出更多自主創新技術,就形不成自己的“拳頭”,我們將會一步步被人家拉下。
更可貴的是,浙江的有關黨委、政府不僅有戰略眼光,而且十分注重抓“落實”。浙江省是依靠千萬家民營“草根”企業打天下的,這種“草根”企業活力強,也擅長于順應市場,但也常囿于過去的經驗及習慣定勢,不易扭轉。要讓它們舍棄賺了不少錢的“仿制”老路子,改走既費力成本又高的自主創新之路,不少企業老板不理解,想不通,不愿動。
浙江的做法是,用機制從各方面力促你落實。你有困難我來幫你解決,你有好項目我給補助;你不想干,那我就同樣用機制“逼”著你非干不可。省政府的“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財政專項補助資金”,涉及蕭山區“選商優資”等政策的出臺,就是這種指導思想的結果。
浙江省政府和蕭山區的做法,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要貫徹落實走自主創新之路這樣的全新方針,不能光把愿望寄托在基層企業的“覺醒”上,各級黨委、政府必須有所作為,審時度勢加以引導。要拿出切實可行,讓企業看得見、摸得著的政策及配套的激勵機制和制約機制來。否則,很可能到頭來變成空話。(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