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以寧、戴根有等專家建言 建立信用體系化解金融風險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22日 11:34 證券時報 | |||||||||
“信用體系建設已成為我國金融改革、發展的難點。”這是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管理局局長戴根有昨日在“信用體系建設與金融業發展研討會”上的開場白。知名經濟學家厲以寧也就誠信建設與金融風險控制發表各自的看法。 厲以寧:巨人正在過河
“巨人正在過河,我國正面臨金融風險。”厲以寧以此形容我國加入WTO后對金融的保護期即將結束。他表示外資銀行進入國內后會分流國內銀行的存款,影響銀行不良貸款的稀釋,而近年來資本市場人氣消散,通過直接融資化解貸款風險的路已經不暢,因此更需要從多方面減輕銀行風險。而建立健全信用體系,包括信用評級體系,是解決信貸雙方缺乏誠信、杜絕不良資產產生的前提。 當前外資信用評級機構正加緊進入中國的步伐,對此厲以寧認為我國應有序地開放信用評級市場,使之與國內金融改革速度相匹配,在此基礎上應加緊培育民族品牌的國內信用評級機構,可以先采用合作、合資的形式以達到“雙贏”。此外還應對信用評級機構建立有效的監督體系,評級機構過多會導致過度競爭,將出現信用評級混亂。 此外,厲以寧還指出,造成當前我國金融風險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金融機構改革滯后,其改革進程落后于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這種金融機構實際上并不承擔投資風險、經營風險。因此應繼續推動金融機構的體制改革,使之承擔起作為金融市場主體應負的責任。 戴根有:金融穩定面臨三大挑戰 戴根有表示,加入WTO后,除了外資的“大軍壓境”,我國未來化解金融風險、保持金融穩定還面臨三個挑戰,一是股市和房地產的泡沫經濟,房地產本應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如果住房成為老百姓的奢侈品,國民經濟將受制約;二是中小企業貸款難,企業與商業銀行間信息不對稱;三是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能否控制。他指出,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社會金融誠信體系的支持。 此外,他認為我國現階段宏觀調控還需采取綜合措施,通過完全市場化的手段來進行宏觀調控的條件還不成熟,僅靠調節存款利率、銀行準備金率這幾個“率”無法達到效果。為此我國應大力發展債券市場,股票市場應該只是資本市場很小的一部分,而信用評級是發債的重要前提。 他指出,目前對“信用體系建設”的理解存在混亂,把解決所有經濟社會矛盾的問題都寄托在信用體系建設這一件事上,實際上是做不到的。 他將社會信用體系定義為信用信息的服務行業,包括信息的調查、信用的調查、信用咨詢、信用評價以及信用的延伸管理。目前建設重點應是建立服務于金融市場的企業和個人的征信體系。此外還應區分政務信息和商務信息的差別,不應一講信息建設就說要信息公開。 戴根有最后表示,2005年中國人民銀行將繼續推動誠信體系的法規建設,對全國誠信體系建設總體方案作出進一步規劃,升級全國企業信貸系統,在全國范圍內實現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的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