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觀察
2005年全國國資監管工作會議日前召開。值得注意的是,國資委今年發出了重要的信號:2005年將是國資監管的“規范年”。按照這個既定的基調,諸多不盡完善的法規條例將逐步細化、監管的漏洞比如MBO中導致的國資流失現象將予以堵塞;此外,央企的主輔剝離、重組并購乃至整體瘦身方案也將由早期的預熱階段過渡到縱深階段。
在國務院國資委的推動下,省級層面的國資監管機構均已組建完畢,而地市級的拉網布局也在緊鑼密鼓地展開。國資委主任李榮融甚至希望,有條件的地方,連縣城都可組建國資局等機構,以
此保障監管政令的通暢。據統計,自國資委成立以來,全國國企資產總額已從14.9萬億元增加到19.7萬億元,凈資產從5.21萬億元增加到8.36萬億元。
與之同時,國資委已痛下決心,在2005年堵住導致國資流失的MBO漏洞。筆者了解到,國資委日前業已起草一份“詳細大綱”,內容包括嚴格進行離任審計、管理層不得參與收購具體過程、必須進場交易與公平競價、不得向包括本企業在內的國企借款、不得用擬收購的企業資產作抵押進行融資或貸款,以及不得從改制前凈資產中抵扣各種費用等。
可以預見,以央企為先導的國有企業主業方向、組織架構設計、冗員分流等瘦身運動將由試點階段向整個業界大面積鋪開。以主輔業分離為例。從去年3月的中石油、中石化、東風汽車三家特大型央企共約9萬余冗員的分流剝離中,國資委顯然已摸到了門路。幾天前,國資委再度公布了本年度74家央企名單,財政部則表態將為企業后續工作保駕護航,大規模的主輔剝離運動正式拉開。
本報經濟評論員 黃夢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