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產業 但不可以產業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21日 10:02 上海證券報 | |||||||||
教育能否產業化?這是一段時期以來各方高度關注的話題。將教育納入經濟體系的服務部門分類,教育存在投入與產出,在統計意義上便成為一個產業,準確地說,是服務業的一個產業部門。但產業并不必然地和營利性掛鉤。 以營利性、非營利性和公益性的標準,可以對產業、包括教育產業進行分類。首先,從投入的角度看。由其性質所決定,教育項目有公益性、非營利性和營利
其次,從產出的角度看。所謂營利性的產業,就是指目標為利潤最大化的企業。在從事非營利性項目的組織中,由于存在投入與產出的問題,也就有收大于支即有盈余,或收小于支即有虧空的問題。所謂非營利性,就是指出現的盈余仍然用于非營利性項目,而不能投入營利性項目;出現虧空則要設法獲得新的投入或用后續的盈余加以彌補。對于教育產業中的非營利性單位來說,出現的盈余理所當然地要繼續投入到教育活動中去。這是教育非營利性的實質所在。 指出并強調教育的非營利性,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這是因為,非營利性區別于營利性,首要的就在于是否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教育不能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有兩個基本的理由:其一,在現代社會,公民的受教育權是公平的。盡管這一以憲法保障的權利還不能完全實現,但其理念必須體現在今天的教育活動中。同時,教育作為實現人際公平的社會活動,有著克服貧富差距的社會公正功能,因此,如果實現社會公平、公正的教育活動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那就不可思議了。其二,教育必須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為目標,這是所有辦教育的人必須始終恪守和實踐的宗旨。如果不明確教育的非營利性,利潤最大化就會成為教育追求的目標,由此將產生怎樣的嚴重后果,已經有許多現實的教訓可以證明。 正如不能簡單地把產業和營利性掛鉤一樣,說教育是產業,也并不意味著教育就可以產業化。通常所理解的"化",是指事物改變為某種性質和狀態,根據這樣的理解,所謂"教育產業化"就是指把教育活動改變為產業的性質和狀態。本來,如果能夠在正確把握教育產業非營利性質的基礎上理解產業化,倒也無可厚非,但是,時下對教育產業化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其主要表現就是忽視教育的非營利性質,將產業化與市場化等同起來。如果這一判斷是成立的,那么,"教育產業化"的口號就必須慎提,乃至不提。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經驗表明,任何事情一旦"化"了,就一陣風了,一概而論了。教育產業化中不恰當地滲入了市場化的因素,又被推而廣之了,這對教育無疑是一場災難。 當然,我們說教育不能產業化,更不能市場化,但這并不意味著教育可以不考慮市場機制的作用。1996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由兩位美國作者撰寫的著作《改革政府------企業精神如何改革著公營部門》。該書揭露并嚴厲批評了當代美國的官僚主義,進而就改革美國政府提出了十大原則,其核心思想是對政府進行企業化的改造或改革,即"企業化政府"。企業化政府并不是也不可能是改變政府組織的性質和功能,而只是試圖使政府官員改變思考問題、處理問題的方式,使政府運作更有效率。對公營部門如此,對非營利的教育部門就更應該如此。我們所說的市場機制對教育的作用,就是從這個意義上提出來的,這對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有著深刻的影響。 體現市場精神的教育體制改革,至少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將學校作為具有辦學自主權的微觀主體,使他們在黨的教育方針指導下,充分享有辦學自主權,進而對學校的發展承擔應該承擔的責任。其次,學校要根據政府的規劃、社會的需要及市場的需求,以及資源條件的可能,對學校作出準確的發展定位。這一定位要在長遠和當前之間找到均衡點,以解決當前存在的種種急功近利,例如,蜂擁而來的"國際一流"。第三,要以兼顧效率與公平的原則,有效地利用好一切辦學資源,尤其是來自納稅人的資源。政府在配置教育資源時,公平原則是第一位的;學校在具體使用資源時,要更多地考慮效率原則,使有限的教育資源發揮更大的效用。第四,由于教育的管理體制,以及教育單位的內部管理體制還存在比較嚴重的計劃經濟色彩,要繼續引入市場機制和市場精神,加大改革力度,在提高教育的效率的同時,使之更好地發揮各項社會功能。第五,鼓勵多元投入,發展民辦教育,不僅能夠增加教育資源,有利于開發中國豐富的人力資源,而且,對教育體制改革有著重要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