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新是結構調整的重要動力
來自產業政策部門的最新資料顯示,我國設備投資60%依靠進口。其中,100%的光纖制造裝備、80%以上的集成電路制造裝備和石油化工裝備、70%的數控機床是外國產品。而與此同時,鋼鐵、水泥、電解鋁、焦炭等大量消耗能源和原材料的產業,卻在飛速膨脹。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指出,目前我國的經濟結構是“微笑式”結構,即兩邊高端的研發和營銷為外商掌握,而我們是中間最低的部分。大量的投資,過多地集中在加工制造環節,造成經濟增長的成本高、代價大。要改變這種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必須對經濟結構進行調整。
“以自主知識產權為基礎的自主創新能力是經濟結構調整最重要的動力和因素。”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說。美國微軟公司當初是個小企業,但憑借自己的技術迅速發展,美國在信息產業方面的國際競爭力,就是由這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迅速發展而形成的。
目前,國內企業在自主創新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國資委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央企業科技支出費用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平均為1%,遠遠低于國際先進企業的水平。而大部分小企業,滿足于簡單的模仿和來料加工,長此以往,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堪憂。
“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最主要部分。”周天勇認為。一些專家以“拉美現象”為例提醒人們,不能為眼前經濟快速增長而盲目樂觀,要特別關注中國經濟潛伏的中長期“增長危機”。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行業經濟部副部長馮飛說,20世紀的一段時間內,許多拉美國家利用生產要素價格低廉的優勢,經濟發展一度非常快,但在人均GDP接近或超過5000美元后,紛紛止步不前甚至大幅倒退。這其中有金融危機和匯率變化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喪失國家比較優勢的緣故。在經濟發展中,生產要素價格低廉的優勢要逐步被自主創新能力優勢取代,這樣國家競爭優勢才能始終得以保持。
為解決就業問題,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發展傳統產業是必要的。但同時,必須有選擇、有重點地在一些基礎相對較好、有利于形成國際競爭力的行業和產業,政府創造寬松環境,并采取激勵和扶持政策,培育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集中力量有所突破,在國際上取得立足之地,周天勇建議。
周天勇舉例說,現在本科生和研究生擴招之后,就業出現很大壓力。歐美很多大的高科技公司往往就是當年幾個學生畢業后,利用一兩項專利技術發展起來的。而國內的學生擇業,“單位”意識很強,想方設法進政府、事業單位。國家應當采取措施,培育風險投資機制,創造良好環境,鼓勵創業。再如,應當采取稅收、政府采購等各方面優惠,并充分發揮價格杠桿的作用,鼓勵企業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作者:劉錚
(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