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曹新偉
春節將近,采辦年貨的消費者開始涌向眾多賣場。記者近日在多家超市和菜市場看到,在一些食品柜臺前常常會匯集眾多的消費者,其中尤以各種保健品、黑木耳、肉制品、葡萄酒這些年貨“老面孔”專柜前的購買場面最為活躍。可是,近日在我市衛生監督部門進行的專項檢查中發現,部分食品仍存在諸多嚴重的安全問題隱患。
味不夠添加劑來湊
一年一度的春節,人們走親訪友常常會帶上蜂王漿、燕窩、營養液之類的保健品,但抽查中發現,許多商品名不副實,甚至還在其中違規添加了食品添加劑和色素,如苯甲酸、山梨酸、甜蜜素等。在檢查中,檢查人員在一食品批發部抽檢一家公司生產的“花旗參口服液”時發現,這種口服液中所含的山梨酸和甜蜜素指標均不合格。
而在一些葡萄酒中這種情況同樣比較普遍。一些葡萄酒生產廠家違反正常工藝及標準要求,在葡萄酒中添加了苯甲酸、檸檬黃、莧菜紅等。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早在2004年7月1日起,“半汁葡萄酒”就已禁止生產和銷售,但在此次抽查中檢查人員發現仍有不少“半汁葡萄酒”堂而皇之地被擺在貨架上。
“早產”食品屢見不鮮
檢查中還發現,一些廠家為了延長銷售時間,仍采用食品“早產”的辦法來“對付”顧客,這類現象大致集中在面包、牛奶、素雞等這些保質期短且顧客對其生鮮度要求高的食品中。據了解,“早產兒”一般會在下午3時之后出現,因為一般超市的送貨時間都是在下午,售貨員容易因為疏忽把應該第二天上柜的“早產兒”擺上柜臺。在南崗區某超市中,記者發現,保質期為一天的散包裝榴連肉的外包裝上清清楚楚地打著第二天的日期,而且包裝盒內的榴連肉已開始“滲水”。
對此,有關部門建議消費者,節日期間在選購商品時,除了要到大商場、超市購買外,盡量選擇信譽好的品牌商品,尤其要注意辨別商品的包裝、成分和生產日期等商品標志;同時還應關注有關部門發布的食品安全信息,增強食品消費的防范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