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證券公司增收56億元,但證券業仍在危局中掙扎。
為何出現這樣的反常現象呢?這就要說到數據樣本的采集問題,本報的統計中,其實并沒有包括券商委托理財和自營等業務的盈虧,但恰恰是這兩塊業務去年讓券商吃足了苦頭。
去年堪稱是券商委托理財風險釋放年。委托理財業務積累下來的風險,去年突然釋放,對券商經營造成了重大損失。而自營套牢盤,也隨著行情不斷走低不斷加重損失。這些巨額虧損,吞噬了券商從經紀和承銷業務上賺來的血汗錢,證券業的危機由此而生。
券商增收與證券業的危機并存,說明很多券商陷入困境的根源正是角色的錯位。
很長一段時期以來,只要談到經紀業務,券商就認為是靠天吃飯,好像一個券商如果太強調經紀業務,就是缺乏進取心。于是更多想有作為的券商轉而投向資產管理,轉而投向大投行業務,欲將證券市場所有的利潤點一網打盡。
但就是這些券商,現在成了證券業最大的麻煩所在。我們可以看到,現在能活下來的券商幾乎都是在投行與經紀這兩個中介業務上,而倒下的更多是拚命放大資產管理業務的券商。換言之,能做好中介本職業務的券商現在都還活著,而越位的券商似乎生存狀態都很糟。
其實細細想想,券商的增收與證券市場的弱勢確實是可以共存的。就以2004年為例,雖然大部分時間里行情低迷,但由于市場總量在擴大,券商經紀業務的總體收入當然會穩中有升,承銷業務也是如此。
這樣說來,券商的轉型可以找到一個方向了,那就是從市場的投資人確確實實轉向市場的中介人。如果券商都能認認真真、扎扎實實地做好中介業務。那么即使市場再疲弱,券商也不會陷入如此尷尬的境界。
2004年券商增收已成過去,但筆者以為,如果哪位券商高管能夠從券商增收中讀出這樣的信息,那么,本報券商綜合業務價值量的統計就有價值了。上海證券報張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