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山西省15年農業綜合開發的成就及發展對策分析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9日 11:0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引言所謂農業綜合開發,就是指在一定的時空范疇內,對影響農業生產的各種因素進行有計劃有步驟的改造,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一種活動。本文所指的農業綜合開發,是指國務院決定從1988年開始,設立農業發展基金,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的大規模農業綜合開發。通過改造中低產田,開墾宜農荒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糧、棉、油等主要農產品(資訊 行情 論壇)的綜合生產能力,增強農業發展后勁,實現農業增產增收。

    一、農業綜合開發的成就

    山西農業綜合開發從1990年大同盆地被國家立項開發開始到2004年底已整整跨越15個年頭。15年來,在省委、省政府、國家開發辦的正確領導和支持下,項目區廣大干部群眾奮力拼搏,艱苦創業,取得了一系列輝煌成就。從太行山麓到滹沱河畔,從大同盆地到汾河灘涂,開發熱潮一浪高過一浪。15年間,全省農業綜合開發累計完成總投資51.11億元,累計開發面積859.31萬畝,開發范圍擴大到全省11個市67個縣。農業綜合開發已經成為項目區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走出了一條壯大山西農業,造福三晉農民的希望之路,取得了豐碩的開發成果。

    1、開發市、縣由少到多,開發規模不斷發展壯大

    1990年以來,全省農業綜合開發范圍不斷擴大,國家正式立項開發的項目縣逐年增加。1990-1993年立項的大同盆地開發區,包括原大同市的南郊區、新榮區,原雁北地區的左云、大同、陽高、天鎮、渾源、廣靈、靈丘和現劃歸朔州市的朔城區、右玉、平魯、懷仁、應縣、山陰,共15個縣區。1994年立項的黃河灘涂開發區,包括永濟、芮城、河津、平陸、萬榮、臨猗、垣曲、稷山、新絳、運城、夏縣共11個縣區。1995年立項的汾河灘涂開發區,包括堯都、洪洞、侯馬、曲沃、襄汾、汾西、霍州、鄉寧、翼城共9個縣(市、區)。1996年立項的滹沱河灘涂開發區,包括忻府、原平、定襄、代縣、繁峙、五臺共6個縣(市、區)。1997年立項的呂梁山區,包括臨縣、方山、嵐縣、興縣4個縣區。1998年立項的上黨盆地、太原盆地開發區,包括長治、長子、屯留、清徐、小店區5個縣(市、區)。以上項目區是大面積跨地區的開發區。1999年增加了平遙、長治郊區。2000年增加了介休、襄垣、陽城、孝義、文水。2001年增加了祁縣、太谷、壽陽。2002年增加了澤州、昔陽、安澤、大寧。2003年增加了高平、平定。2004年增加了省立項縣榆次、潞城、汾陽、沁水、浮山。目前,全省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涉及全省11個市的67個縣區,以及省監獄局、勞教局的7個農場,此外還涉及太行山綠化、菜籃子工程、土地復墾、秸稈養牛、水土保持、水利骨干、干果經濟林等部門項目。項目區總人口達到91.28萬人,農業人口83.58萬人,耕地面積169.33萬畝。項目區內不僅土地廣闊、交通便利、農業種養資源豐富多樣,而且煤炭礦產、旅游資源豐富,既是全省農業的主產區,也是全省農業發展的重心和希望所在,蘊藏著巨大的開發潛力。

    2、國家政策對農業投資的傾斜,保證了農業綜合開發的健康運行和持續發展

    農業綜合開發實施以來,建立了“國家引導、配套投入、民辦公助、滾動開發”的投入機制,加之國家政策的傾斜,投入力度逐年加大。1990-2004年,全省共投入開發資金51.1億元,年均投入3.4億元之多,從而有力保證了農業開發的可持續發展。

    ――從投入構成看。1990-2004年農業綜合開發總投入511130.42萬元中,中央財政資金135757.20萬元,占26.56%;省級財政資金81145.55萬元,占15.88%;市縣級財政資金50710.15萬元,占9.92%;銀行貸款64311.78萬元,占12.58%;自籌資金173882.55萬元,占34.02%;其它資金5323.19萬元,占1.04%。

    ――從投入重點看,全省農業綜合開發始終堅持了以農業主產區為重點。全省農業綜合開發主要投向大同、臨汾、運城三大盆地及其農業主產區,形成了大區域、大規模連片開發的格局,確保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和全省糧食安全。

    ――從投資政策調整來看:①資金投入――從1994年起,中央財政資金、地方財政資金、農村集體和農民自籌資金原則上70%以上用于土地治理項目,30%以下用于多種經營項目。②地方財政配套――1990年起,中央財政與省財政資金原則上按1∶1的比例配套投入,省級財政要承擔地方財政配套資金總額的70%以上。2003、2004年,兩次下調了地方財政配套比例。其中在2003年的調整中,將農業綜合開發中央財政資金與地方財政資金的配套比例,由過去的1∶1降為1∶0.85,2004年又調整為1∶0.5,省級配套比例不低于80%,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原則上不可以配套。③無償和有償比例――1990年起,中央財政無償、有償投入的比例各占1/2。從2001年起,土地治理項目為85∶15,多種經營項目為15∶85,農業高新科技示范項目為80∶20。2003年再次調整了土地治理項目和多種經營項目中央財政無償、有償投入比例,調整以后,土地治理項目為90∶10,多種經營項目為20∶80,科技示范項目為80∶20。2004年土地項目全部實行無償投入,產業化項目中的龍頭項目調整為2∶8,一般多種經營項目調整為3∶7。④農民籌資投勞政策――2000年農業綜合開發農民自籌資金(含現金、以物折資,不含投勞折資)達到中央財政投入的50%。2003年,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制定了農業綜合開發農民籌資投勞的管理辦法,將中央財政資金與農民自籌、以物折資和投勞折資投入的比例調整為1∶0.7。

    3、以改造中低產田為重點,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山西水資源嚴重短缺,自然災害頻繁,地理地貌和物產物種差異較大,全省共有中低產田2476萬畝,約占總耕地面積61%。因此在土地治理項目的實施中,全省一直以改土治水作為項目實施重點,因地制宜,采取綜合措施,進行配套建設。一是以水利建設為重點,全面推行節水灌溉,發展節水農業和旱作農業。在平川區大力建設井灌區、河灌區和小型水庫灌區,發展噴灌、滴灌、地下輸水管道混凝土渠道灌溉;在丘陵山區則充分利用小泉小水、小高灌,梯級抽水灌溉。15年來,全省共新增灌溉面積253.47萬畝,改善灌溉面積444.04萬畝,從根本上解決了水對項目區農業發展的制約。二是在進行水利建設的同時,配套實施平田整地、土壤改良、配方施肥、林網防護和道路建設,使項目區達到“六化”標準,建成了一大批規模較大的高產、穩產農田。三是通過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和優化種植模式,改造傳統農業;通過區域化種植和規模開發,實現規模效益。四是在各項目區,重點進行大規模的日光節能溫室建設,培育了一大批名、優、特、新品種,項目區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通過上述綜合配套建設,項目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明顯提高,67個開發縣2003年糧食畝產量達257公斤,比全省平均水平225公斤高出32公斤;與開發初期的1990年相比,畝產量由227公斤增加到257公斤,增長13.2%。

    4、大力發展多種經營,積極培育龍頭企業,推進了農業產業化進程

    多年來,山西農業一直存在著規模小、質量低,市場化、產業化程度不高,農民增收難,增收慢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農業結構調整和推進產業化。發展多種經營,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業、扶持農民。15年來,經過不斷總結探索,確立了“圍繞資源搞開發,瞄準市場上項目,突出特色樹品牌,壯大龍頭抓帶動”的產業化開發指導思想,全省累計投放多種經營資金176319.94萬元,共扶持農產品加工、貯藏、保鮮、生產服務等產業化經營項目259個,完成種植項目144個,養殖項目190個,發展特色、反季節大棚蔬菜1.65萬畝,經濟林14.73萬畝,畜禽養殖26.46萬(頭、只)。各項目區充分發揮當地資源優勢、比較優勢、區域優勢,通過集中規模、資金和技術,統一組織,建設了一大批包括優質小麥、玉米和小雜糧,特色蔬菜和反季節蔬菜,名優干鮮果品和水產畜禽等生產基地,形成了糧、果、菜、畜、小雜糧五大主導產業,打造出不少精品產品、綠色產品和名牌產品。農產品的品種結構得到優化,農產品的品質、商品率和市場競爭力明顯提高,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區域化、規模化、專業化、產業化的開發格局。如渾源縣的黃芪生產加工項目,大同縣的黃花菜開發,應縣馬峪蔬菜基地和市場建設,山陰的伊利、康喜、福民、富康奶業,定襄縣的神農百草穿地龍深加工項目,繁峙縣宏達玉米淀粉加工項目,曲沃縣的太子灘牌無公害蔬菜開發,繁峙縣的牧草種植和加工項目,鄉寧縣的琪爾康翅果油開發項目,永濟市的蘆筍開發,平陸縣的匯強果業加工項目,新絳縣的無公害蔬菜開發等等,都是通過農業綜合開發的立項扶持,逐步發展壯大的,并成為當地乃至全省和全國的特色農產品基地和龍頭企業,為推動全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貢獻。廣大農民稱贊道:“開發開出了新天地,調產調出了致富路,龍頭帶我奔小康。”臨汾市近年來通過大規模地進行土地開發和綜合治理,建成了小麥種植、苜蓿種植、棗糧間作、大棚蔬菜四大生產基地,并建成了近20多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和加工、貯存企業,打造出了曲沃“太子灘”牌綠色無公害蔬菜、襄汾縣“金山園”粉條粉絲、洪洞縣“大槐樹”牌奶粉等名牌產品,初步形成產業化生產的格局,顯著提高了農業綜合開發的整體效益。

    5、注重農業生態環境建設,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

    山西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按照農業綜合開發“兩個轉變”的指導思想,必須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與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緊密結合起來,這是農業綜合開發的一個重要原則。近年來在生態項目建設上,山西農業綜合開發重點實施了太行山綠化工程、重點流域的水土保持項目和農林網防護工程,項目區的林草覆蓋率逐年提高,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15年來,堅持生態保護必不可少,在開發的同時,堅決防止新的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絕大部分項目區實現了林綠草豐、綠化達標,項目區的林草覆蓋率提高到了15.4%。同時,十分注重生態建設的豐富多樣,針對不同地域地貌,各項目區建設了不同樹種、不同特色的防護林、經濟林、觀賞林和花草園林,不僅起到了涵養水源、減少風沙、調節氣候、改良土壤的作用,而且實現了生態建設與農民增收,與生態管護的相互結合和良性循環,促進了可持續發展。運城、臨汾、晉城的不少項目區還實現了喬木和灌木相結合,針葉和闊葉相結合,木本和草本相結合,用材林和經濟林相結合的立體綠化模式,項目區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6、加大科技推廣力度,促進了農業科技進步

    盡快改變項目區農業科技的落后狀況,提高現代化科學技術對農業發展的貢獻率,是我省農業綜合開發面臨的迫切任務。多年來,農業綜合開發在進行項目建設的同時,把科技示范項目的實施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堅持工程建設與科技并舉,重點示范與全面推廣同步,專家院校與鄉村農民相連,科技導向與市場導向互補,起到了積極的推廣作用。在項目建設上,全省推廣了一系列噴灌、滲灌、滴灌、管道灌溉等節水技術,使畝次用水量、灌溉用時、灌溉費用大幅降低;同時,還引進了多項自動化恒溫保鮮和日光節能技術,購置了大量先進的農產品自動化加工、生產、包裝設備,提高了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科技含量和裝備水平。在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建設上,省開發辦與各大農業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技術協作關系,各項目區先后邀請了近百名專家、教授到項目區授課,引進了一百多個新品種、新技術,開辟和溝通了30多個國內外銷售渠道。項目區累計進行農業技術培訓253萬人次,使廣大農民創新了思維,開闊了眼界,提高了科學素養。在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的建設上,堅持高起點、高導向、高效益,充分發揮樣板作用,既要求適應當地自然條件和生產環境,又要降低生產成本,與市場需求相結合,把科技成果真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15年來,全省共投入專項科技推廣示范資金5889萬元,項目區農業科技貢獻率提高到了45%左右,初步實現了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運城市鹽湖區在抓好開發建設的同時,積極組織開展實用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服務。1998-2001年,共投入資金55萬元,先后組織了59場、次有9.6萬人(次)農民參加的專家現場技術傳授。傳授的內容包括蘋果、梨、葡萄、棗、韭菜、桃,日光溫室黃瓜、番茄、山羊、蛋雞等實用種養技術,縣開發辦結合講授還編寫和印發一套十冊的農業綜合開發實用技術叢書,使15種傳統的種植和養殖技術被新型的先進技術所替代,為項目區農民增加收益1000萬元。

    7、項目區廣大農民群眾積極參與開發,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如何增加農民收入。農業綜合開發作為國家支持和保護農業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措施,全力促進農民增收,是開發工作的核心和著力點。經過15年來的不斷努力,山西農業綜合開發在促進項目區農民增收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取得了顯著成效。農業綜合開發已經深入到千家萬戶,受到了廣大群眾的真誠擁護。事實證明,只要大力推進農業綜合開發,把農業綜合開發的優勢發揮好,把各項措施抓到實處,項目區農民增收大有可為,大有希望。近幾年項目區農民人均純收入較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平均高出280元左右,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同時,項目區農民通過參與各類開發項目的建設和進入多經企業務工,也解決了一大批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從土地開發治理中實現脫貧的長治市郊區堠北莊鎮余村農民栗雙成,開發前全家全年收入只有1020元,為了維持一家人的生活,他和村里的大部分勞力一樣,一年賣血10多次,就這樣還欠下不少外債。1999年,栗雙成所在的余村開始立項進行農業綜合開發,在2003年,他種地純收入已經達到4880元,還清了舊債,還買了一輛福田牌農用汽車跑運輸,從依靠賣血為生,到依靠農業開發實現了脫貧致富。又如臨汾市洪洞縣秦壁村農民張加順,全家5口人,5畝地。開發以前5畝地全年毛收入2800元,純收入不到2000元。2002年秦壁村開始實施農業結合開發,全村4800畝耕地全部變成種植區域化、品種品牌化、產品市場化、服務專業化、灌溉節水化、田間花園化的高標準農田,秦壁村由此跨上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新臺階。2003年,張加順5畝地一年純收入達到11750元,是2001年1990元的6倍,過去種田人均純收入只有不到400元,現在達到2350元,開發成為助推器,使張加順增收實現了大跨越。

    二、進一步提高農業綜合開發效益的對策

    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本發展戰略,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國既定的國策和方針。我國農業的發展,長期以來的著眼點是為了解決人民溫飽問題,因此為了增加糧食生產不惜毀林開荒、刀耕火種,這種粗放的經營方式不僅使農業生產效益低下,更重要的是破壞了生態環境,難以持續發展。隨著人類對自然、環境、生產等問題認識的提高,形成了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道路的共識,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生產條件惡化和農業發展后勁不足的問題。

    近幾年,盡管我國農業取得了巨大成績,糧食等主要農產品連年豐收,但農業基礎脆弱,農業生產環境惡化,靠天吃飯的局面還并未得到根本改善。灌區中有低產田2-3億畝,每年報廢灌溉面積達100萬畝左右。一方面每年缺水300億立方米。另一方面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只有1/3左右,水的浪費驚人。此外,全國還有12億畝左右的旱地沒水利設施,靠天吃飯,產量低而不穩。以1995年為例,我省糧食每公頃產量為2910公斤,比同期全國的4240公斤低1330公斤,其中谷物每公頃產量比全國低1293公斤,小麥每公頃產量為2945公斤,比全國低596公斤。進入九十年代以來,我省的棉花總產量呈持續減少之勢。1990-1995年,我省每公頃棉花產量由855公斤減少到714.5公斤,同期全國棉花單產由810公斤增加到879公斤。農產品單產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差距更為明顯。如法國、埃及、日本和德國1992年的谷物每公頃產量就分別達到6516公斤、5689公斤、5847公斤和5334公斤,而我省1995年谷物每公頃產量僅為3365.7公斤。荷蘭小麥單產是我省的2.5倍;土豆單產是我省的1.8倍;甜菜單產是我省的2.6倍。

    從全省的環境看,形勢也是不容樂觀。我省地處黃河流域,由于歷代統治階級的亂砍濫伐,加上戰火的焚燒,水土流失十分嚴重。有關資料稱:我省水土流失面積達9.5萬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60.8%。全省近2/3的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在1%以下,平川地帶共有鹽堿地450萬畝,接近平川面積的10%。在全省6800多萬畝耕地中,旱地面積占近70%。由于水土流失嚴重,每年輸入黃河泥沙3.67億噸,占入黃泥沙總量的近1/4。嚴重的水土流失不僅破壞耕地,危害農業生產,而且抬高河床,淤塞水庫。我省最大汾河水庫,設計庫容為7.26億立方米,現已淤積3.4億立方米,嚴重影響省城的供水和下游150萬畝農田灌溉。全省35個貧困縣全部分布在水土流失地區。鑒于以上情況,大搞農業綜合開發,通過山水田林等綜合治理實現我省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縱觀15年來我省的農業綜合開發工作,成就是巨大的,但是絕不可以滿足于現狀。實踐證明,農業綜合開發在我國農業經濟實現“兩個根本轉變”的過程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突破了傳統農業建設的模式,豐富了農業經濟管理的實踐,促進了農村產業化進程,是“德政工程”、“小康工程”和“幸福工程”,從山西的實踐情況看,農業綜合開發仍然是任重道遠,必須采取多種措施加強管理才能進一步提高開發的效益。

    1、各級政府一定要提高認識,加強對農業綜合開發的領導

    由于農業綜合開發首先是一種政府行為,因此,各級政府必須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目前,我省各級政府由于對農業綜合開發的認識不同,組織領導的措施也不同。相當一些市、縣沒有綜合開發領導機構,有的地方雖然有牌子,但是一無編制、二無經費、三無辦公地點,難以適應農業綜合開發深入發展的需要。根據國務院的部署和要求,農業綜合開發不是一項臨時性工作,而是一項長期的、艱苦復雜細致的工作。因此必須有專門的機構、固定的人員來從事這項工作。

    2、正確處理政府行為與市場機制的關系,形成國家、集體、農民個人共同搞開發的局面農業綜合開發是國家支持保護農業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較強的政府行為,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農業綜合開發都將是政府對農業實施宏觀調控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把政府行為與市場機制有機地結合起來,既要堅持政府行為,又要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因為國家的投資畢竟有限,必須廣辟資金渠道。能否實現政府行為與市場有效結合,是當前我省農業綜合開發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是關系到我省農業綜合開發能否上臺階、上規模、上水平的大問題。

    當前我省提高農民搞開發的積極性主要應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在農業綜合開發中堅持國家制定的若干基本原則,特別是要堅持誰開發、誰受益“,”多籌資多扶持、不籌資不扶持“的原則;二是要使廣大農民群眾知曉目前的土地政策,堅定廣大農民長期搞開發的信心和決心。

    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就是要在開發經營方式上,資金籌集方式上和社會化服務體系上進行改革,吸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增加投入。如可以走資本與資本聯合、資本與勞動力結合、資本與技術結合的路子。也可以搞股份合作制和租賃拍賣、承包經營等。此外農業綜合開發要堅持開放與開發相結合,更多地吸引外資搞生態方面的建設和農產品加工,并像工業和第三產業那樣,實行招標投標。不僅要對國外開放,也要對省外開放,這是推動我省農業綜合開發上臺階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徑。

    3、適應農村改革的新形勢,把農業綜合開發納入農業產業化建設的軌道農業產業化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型組織形式,它適應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發展前途。農業綜合開發作為發展農村經濟的重大舉措,只有納入農業產業化建設的軌道才能實現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農業綜合開發之所以要納入產業化的軌道,一是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內實行產業化有利于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是發展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綜合開發區多數農戶都是相對獨立的生產經營者,生產經營分散,集中管理程度低,不能及時準確地掌握市場信息,抵御市場風險。實行產業化經營,以龍頭企業為中介,一頭連接農戶,一頭連接市場,在繼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把分散的農戶經濟組織起來有序地進入市場,可以提高農民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實行小生產與大市場的順利接軌。二是實行產業化,有利于把改革和發展統一起來,是加快”兩個根本性轉變“的現實選擇,經過近15年農業綜合開發的實踐,項目區農村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城鄉分割、條塊分割的局面還沒從根本上打破,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優化配置的機制還沒有完全形成,農村經濟的增長主要還是靠勞動投入和資源消耗實現,因而粗放經營比重較大。解決這些問題,既是深化改革的重大任務,又是加快發展的重要內容。實行產業化能沖破城鄉壁壘,打破條塊分割,促進生產要素跨區域、跨行業、跨所有所制流動,把生產、加工、銷售融為一體,形成按市場需求配置資源的機制,加快農村經濟的市場化進程。

    4、依靠科技進步,努力提高農業綜合開發效益

    技術是推動生產力向前發展的最主要因素,這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中央確定的發展我國農業的指導方針是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鄧小平同志也曾經指出:”農業問題最可能是科技解決問題“。未來我省的農業綜合開發必須大做科技文章,依靠科技進步和應用來實現經濟效益。我省的農業綜合開發雖然注重了科技應用,但是與先進省市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與中央的要求還相去甚遠。目前,我國沿海及內陸一些省份,科技在農業生產和農業綜合開發中已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如江蘇省已在55個項目區內建立了7個處級農業綜合開發實驗區、44個縣級示范區,從而形成了實驗區、示范區、普及區3個不同的開發層次,使農業綜合開發上拉科技源頭,下連生產領域,通過試驗、示范、推廣,加速了科技成果轉化。內蒙古每年培訓的農牧民達190萬人次,最近3年全區有百項農牧業實用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創造經濟效益3.3億元。四川省川中項目區推廣農戶總結的”十項改革“,實現了良田、良壤、良種、良制、良法的”五良配套“,效益倍增。遼寧省盤錦市的立體農業模式,做到一地多用,一地多收,一水多用。河南省推廣的《萬畝節水農業技術》節水40%,節電310%,推廣流域面積50%-60%,節地1.2%。

    農業綜合開發是農業生產的先進典型和示范區,必須全面發揮科技的作用,要力求在項目區內使科技的貢獻額達到50%左右。為此全省各地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認為實現這個目標應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要建設好標準農田。在堅持集中連片,大面積改造中低產田的過程中,把開發的農田建設成為田林渠路配套,橋涵閘泵齊全,旱能灌、澇能排、高產穩產的現代化標準農田。特別是灘涂改造,由于大多地勢低洼,鹽堿成份大,十分易澇。可以采取以挖魚塘,建硬田的辦法解決易澇低洼和排水的問題。二是要抓好”白色“和”綠色“兩個革命,大力推廣新的農業產業化技術和傳統的農業生產技術。如推廣和普及玉米大壟雙行覆膜、水稻旱育稀植、大豆壟三栽培、甜菜紙筒育苗、蔬菜保護地栽培和畜禽水產養殖高產綜合技術。三是在產業開發中,大力開發高、精、尖技術產業和產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多我精“。

    5、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提高農業綜合開發的管理水平

    農業綜合開發成也管理,敗也管理。各級開發部門肩負著資金管理和項目管理的雙重責任。如何樹立先進的管理理念,確定科學的管理模式,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把資金管好、用好,把項目建成、建好,讓黨和政府放心,讓農民群眾滿意,始終是全省開發工作的重心和關鍵。農業綜合開發進入第三個發展階段后,特別是近幾年,管理和創新,改革和發展,已經成為了全省開發工作的主旋律。

    ——嚴格項目編報,堅持科學決策

    項目規劃與設計是進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的前提條件。15年來,在項目計劃的編報上,各級開發部門做了大量的調查分析和評估論證工作,但是也存在著把關不嚴,篩選不精的問題,因此,今后的開發工作要把項目編報放在著眼點上,做到領導不重視,群眾沒有積極性的不立項;規模小、零星分散的不立項;投資大、產出小、無市場、效益差的不立項;技術措施不可行的不立項;財政配套差的不立項;法人信譽不好,還款無保障的不立項。從而為農業綜合開發的順利實施奠定良好的基礎。

    ——推行目標管理,強化管理責任

    為提高項目區各級領導的責任心,今后全省農業綜合開發區的項目要層層分解任務,簽訂責任書,落實責任人,實行定任務、定投資、定質量、定工期,定獎懲的“五定”項目管理目標責任制。

    ——推行項目公示制、招投標制,加強項目實施的監督和管理

    為了增強項目資金使用和管理的透明度,要通過下發文件、制作標志牌、設立公示欄,利用廣播、電視、報紙公告等形式,對項目工程計劃、項目實施和資金使用情況定期進行公示,接受社會監督,實行“陽光作業”、“陽光工程”。在公示過程中,市、縣開發辦要對項目區的公示情況進行全面檢查,全程監督,并設立舉報咨詢電話。按照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的要求,有完整的招投標文件,招標、投標、開標、評標、議標和中標的程序。

    ——建管并重,提高管護效益

    工程管護是農業綜合開發工作的延續,也是開發工程能否經受考驗,能否持續發揮效益的關鍵。在項目驗收后,各項目區都要進行管護大檢查,督促各地明確管護主體,及時辦理移交手續,把所有權、使用權和管護主體落到實處。通過不斷總結和探索,各項目區要普遍建立形式不同,行之有效,各具特色的管護辦法。

    6、改革資金管理辦法,建立規范統一的資金運作體制

    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是保證。如何應用好各級財政的開發資金是各級開發部門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我們認為今后的資金管理應主要采取以下幾種辦法。一是要逐步由松散無序的計賬式管理向嚴密、統一、完整的縣級報帳制轉變。通過抓試點、搞培訓、大檢查等形式,全面和嚴格推行縣級財政資金報帳制。采用報帳制:一是對實行工程承包的土地治理項目和科技示范項目,其所需款項由施工單位根據承包合同提出用款申請,經建設單位核實、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和財政部門審核同意,分批予以撥付。二是對未實行工程承包的土地治理項目和科技示范項目,項目開工時,由建設單位根據批復的項目計劃用款申請,縣級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和財政部門審核同意后,撥付部分工程啟動資金(原則上不得超過該項目財政資金總額的30%)。三是對多種經營項目的財政無償資金,由用款單位憑有關真實、有效憑據實報帳。經縣級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和財政部門審核同意,及時撥付資金。二是采取有力措施,積極進行資金回收。資金回收,一是政府、財政逐級簽訂承諾書,明確義務和責任,通過制度制約和主動工作,提高還款意識的自覺性。二是實行工程立項、工程投資、工程效益與還借款相掛鉤的辦法,堅持資金不償還不上新項目,效益不好不增加新投資,依靠提高效益保障實行資金回收。三是對開發成果進行拍賣、轉讓、租賃,從中回收有償資金,依靠產權轉讓,實現滾動發展。四是把有償資金投放的重點放在效益好、信譽好、管理好、潛力大的地方,盡量降低回收風險。五是應用法律手段保障資金回收。三是嚴格進行監督檢查和考核驗收。管理重在落實。項目和資金管理機制建立后,要把全省11個市62個項目縣的管理工作,落實到位,真正見到實效,必須深入到基層,在基層抓落實。按照國家項目竣工驗收辦法,年度項目竣工后,市縣區開發部門召集有關部門領導和技術人員從單項工程起,逐項逐片進行自驗,自查自糾。在省級驗收上,本著實事求是、嚴查細究、善始善終的原則,定實施方案,定評分標準,定驗收紀律,抽調全省行業專家和業務骨干,進行交叉驗收,對抽查的項目區真正做到帳目了然,資料齊全。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山西新聞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印度洋地震海嘯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楊振寧登記結婚
意甲在線足球經理游戲
2005新春購車完全手冊
歲末年初汽車降價一覽
2005年新春購房指南
2004地產網絡營銷盤點
天堂II 玩轉港澳指南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