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顧事件娛樂化受傷的是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9日 09:45 證券時報 | |||||||||
知名企業家、知名學者、突然冒出的神秘“中間人”;傳聞中的勾結、反目成仇、澄清、反駁、再澄清;一切既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還有什么比“郎顧公案”中的角色搭配、情節離奇和實質更能構成一起娛樂事件的要素呢? 2004年的“郎顧”恩怨并沒有隨顧雛軍起訴郎咸平而終結,相反,在進入2005年后,事件再度升級,只不過由于所謂“中間人”的出現而更具戲劇化了。
但是,到目前為止,除了當事三方外,相信局外人已很難根據公開信息加合理推斷得出一個自我信服的真相。通過司法程序將事件真相大白于天下料必還會耗以時日。然而,在此期間,像觀眾對待娛樂事件中的明星一樣,面對如此情況,更多的人寧可先入為主地將當事人推定為“有罪”。 然而,與真實娛樂事件不同的是,后者娛己娛人之外,除偶增各方煩惱外,尚不至造成太多損失;而“郎顧公案”在給觀者帶來娛樂效果的同時,還著實傷害了包括投資者在內的各方。“有罪推定”的思維慣性,不僅令當事各方陷入“多輸”的局面,也波及了市場的誠信根基。 上市公司作為公眾企業,本應以股東利益為最高利益、嚴守誠信、充分披露有關信息。在受到質疑后,則應最大程度地通過各種渠道披露事件真相,釋去投資者心中的疑問,唯如此,才能建立起投資者對其信心。正如顧雛軍本人所說的那樣,自從他成為公眾人物之后,一直飽受質疑,但令人遺憾的是,面對接連不斷的質疑,顧雖然多次出面澄清,但卻一直沒能釋去投資者心中的迷霧。上市公司和顧雛軍本人無疑是受傷者之一。 由于事件的真相尚未揭開,本應最受尊敬的學者,其形象也在此次事件中大大受損。學者本應秉持獨立客觀公正立場,嚴守學術操守,厘清學術研究和社會公責的邊界,但是,由于無端卷入公眾事件,在引來一片喝彩的同時,當事人言語的獨立性已廣受質疑,甚至在民眾的過敏情緒下波及整個學界。“有罪推定”心理同樣給學者帶來傷害。 然而,在事件中受傷最重的還是整個市場和投資者。當代資本市場完全建基于信息的公開和信心的確立,而對公司治理缺陷的擔憂以及對媒體評論的不信任感,將使投資者無所適從,公司股東也因牽涉到的股票價格與不斷攀高的大盤背道而馳、節節下滑而損失真金白銀。 財經事件關涉眾人利益,如果演變成娛樂事件,對各方來說都不是幸事。奉勸各方:堅守法律和道德,少制造一些娛樂化事件,這才是市場之幸,投資者之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