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中小型國企MBO重在嚴格操作程序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9日 09:45 上海證券報 | |||||||||
對于MBO的限制規范已經從政策上堵住漏洞了,但實際上,操作中的不規范行為仍然大量存在,原因除了有些措施操作起來確實有客觀難度外,主要的還是我們沒有嚴格遵守操作程序,而是"暗箱操作"。 在日前召開的國資委監管工作會議上,國資委主任李榮融表示,國資委已完成規范中小型企業管理層收購有關辦法的草案起草工作,辦法有望于一季度出臺。
根據報道,該辦法包括13條,主要涉及5個方面內容:一是嚴格進行離任審計;二是管理層不得參與收購具體過程;三是要進場交易、公平競價;四是不得向包括本企業在內的國有企業借款,也不得用擬收購的企業資產作抵押進行融資或貸款;五是除國家另有規定外,不得從改制前凈資產中抵扣各種費用。此外,管理者持有的股份比例也要有所限制。 從上述內容來看,辦法不過是再次重申了2002年出臺的規范國企改制的《意見》和《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的有關規定。按照兩法規的規定,國企要求實行管理層收購時的方案必須由出資人組織制定,中介機構必須由出資人聘請,而管理層不能像之前一樣自己聘中介、對具體方案也沒有話語權;管理層也必須回避整個收購過程的所有環節;同時管理層收購企業股份的資金不許來自本企業與本企業的擔保、或其他所有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還有,若該企業在改制前幾年經營業績連續下滑、且是因管理層經營管理不善導致的,該管理層將沒有資格參與本企業的收購,等等。 單從字面來看,這些措施不可謂不嚴,足夠斷絕管理層自買自賣、或者把企業做虧之后再賤買的可能。也就是說,對于MBO的限制規范已經從政策上堵住漏洞了,但實際上,操作中的不規范行為仍然大量存在,以致兩法規并未能有效遏止MBO中的國資流失,原因除了有些措施操作起來確實有客觀難度外------比如,出資人由于人手、能力、經驗、對企業的了解不夠等,離開管理層就難以完成方案,必須由管理層一起參與,所以在具體操作中,一些企業的MBO仍然是由管理層與出資人一起組織制定具體方案,并沒有做到完全規避;主要的還是我們沒有嚴格遵守操作程序,而是"暗箱操作"。比如,盡管法規強調必須進場交易,但據統計,至少有一半的大企業改制采取的還是場外協議轉讓的方式。 為什么大量企業MBO都愿意采用場外協議轉讓的方式呢?這主要與場外交易的特點有關。首先,場外交易存在信息不公開、不透明的弊端;其次,場外交易沒有市場發現價格的機制,缺乏判斷轉讓價格合理性的客觀依據;第三,場外交易容易產生地域、行業等人為分割;第四,場外交易沒有統一的市場監督和制約機制。所以,在轉讓過程中即使出現暗箱操作、違規操作,造成國有資產流失、逃廢銀行債務、侵犯職工權益等問題,也不容易有效監管。 要解決中小型國企MBO中的問題,一方面可以考慮制定更細化的規則,比如限定MBO適用的具體行業與企業等,但具體要細化到什么程度,也將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所以,另一方面,就要在執行時強調必須嚴格按照有關規定進行,也就是說,要公開操作規范,嚴格操作程序。其中,"進場交易、公開競價"又是關鍵。因為,只有通過強制性的"進場交易、公開競價",才能對信息是否公開披露,交易方式選擇是否恰當,是否按照規范的工作程序進行交易等給予監督,從而保證產權轉讓的公開、公正和公平,保護各方面的合法權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