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底,北京北三環西路邊一個不起眼的小胡同里,民營醫院北京德仁門診部,打出了“京城首家私人醫生”的招牌,自此象征著貴族化的私人醫生亮相京城。
其實,“私人醫生”對于北京人來說并不陌生,2004年7月,北京的一家公立社區醫院——方莊醫院就推出了免費家庭簽約醫生制度,讓方莊社區的60戶家庭有了自己的醫生。盡管上述兩種新醫療服務模式的主體和服務對象完全不同,但都把過去只在電視、電影里才能
見到“去一個電話,醫生馬上就趕到家里”的場景,復制到了中國普通人的生活中。
出“平民版”
住在北京方莊社區芳星園的張大爺,聽說自家被定為家庭醫生簽約戶時,有一種“舊時王榭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感覺。他從沒想過,外國電影里“我的醫生”的字眼將用在自己身上。
家庭簽約醫生制度的推出是方莊醫院院長王洪斌的主意。北京方莊社區曾是京城早期知名的高檔商品房區,業主不乏社會名流。可姿色平平的社區醫院吸引不了高端業主的眼光,用王洪斌的話來說:“他們眼中只有協和、友誼、人民醫院”。社區身份的方莊醫院,既沒能力花巨資更換設備,也無法用高薪招攬人才,使自己躋身協和這樣的三甲醫院。王洪斌認為,只有充分利用社區優勢,吸引業主接受服務,才能增加醫院收入。方莊醫院開始了第一次轉軌——砍掉手術室、大型醫療設備,加強了計劃免疫接種、母嬰教育等初級預防保健等醫療服務項目。有了貼近業主需求的服務,醫院效益開始攀升。這時,一個更富想象力的構想,開始在王洪斌的腦海里成熟,他想效仿國外私人醫生制度,推出家庭保健醫生業務,即醫生上門為每個家庭提供健康咨詢、健康教育等醫療服務。這樣,一方面,職業醫生滿足了病人求醫的需要;另一方面,居民通過醫生也了解了方莊醫院,盤活了社區醫院。
2004年7月,家庭醫生制度開始在方莊醫院試行。他們從2500戶中隨機抽出60戶,進行以家庭為單位的全程生活方式干預、疾病預防與管理。由3名全科醫生擔任這60戶的家庭醫生,利用健康教育課、宣傳品、市民學校對簽約家庭人員分層次進行生活方式干預、疾病綜合防治、健康知識教育以及技能培訓和講座。此外,簽約家庭有病有痛時,可隨時撥打家庭醫生電話尋醫問藥。對家庭醫生解決不了的病癥,家庭醫生會及時提出轉診建議。目前,方莊醫院家庭醫生提供的服務全為免費,只是患者買藥的錢需要自己支付。
半年多試點,家庭醫生對簽約家庭的跟蹤調查發現,60戶家庭中有80人患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生活方式疾病,健康人群僅50人。方莊醫院就這三類人群,分別提出了預防、治療、教育方案,60戶家庭都愉快地接受了指導。當然,醫院通過簽約醫生制度,經濟效益也提升了不少。王洪斌說,醫院打出“家庭醫生”牌是出奇制勝,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獲得了雙豐收。他希望,今年繼續擴大家庭醫生制度的試點范圍,爭取幾年后覆蓋到整個方莊社區10萬人身上,讓社區里的所有居民都到方莊醫院來看病。
打“人性”牌
北京德仁門診部主任蔡冬冬一開始就向記者解釋,會員制的私人醫生并不只瞄準高收入人群,走貴族化的道路,而重在人性化的服務上。記者抄錄了私人醫生入會費用:
“健康金卡,全年會費3880元,3人入會,6項特色服務”;
“健康銀卡。全年會費2880元,2人入會,5項特色服務”;
“健康卡,全年會費1880元,1人入會,5項特色服務”;
“普通卡一,全年會費1280元,1人入會,13項基本服務”;
“普通卡二,全年會費880元,1人入會,12項基本服務”;
“普通卡三,全年會費580元,1人入會,11項基本服務”。
比起方莊醫院免費家庭醫生,這里最便宜的套餐580元/年也會讓不少人望而卻步。但是,蔡冬冬堅持認為,價格不應成為影響人們入會的主要原因;如果入會能改變你現有的健康狀況,“幾百塊錢也不算什么”。
1989年,京城一些大醫院退休下來的醫學專家組建了北京德仁門診部。但是,十多年的發展,德仁并沒有獲得預期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北三環西路周邊小區的住戶和超市售貨員,都沒聽說過德仁的名字。德仁門口掛著“北京中醫疑難病研究會”的牌子,蔡冬冬身兼該研究會理事職位。盡管蔡本人告訴記者,設立私人醫生的初衷是為了滿足不同層次人群就醫需要,其實正是那塊牌子讓她動了設立私人醫生的念頭。北京中醫疑難病研究會理事頭銜,讓蔡冬冬占據了豐富的專家資源——北京中醫疑難病研究會24位主任醫師,300多位副主任、主治醫生成了私人醫生的候選人。北京的首都地位又決定了高收入人群的數量和高層次的健康服務需求。占據人和、天時、地利的蔡冬冬,就這樣順利地把私人醫生概念引進了北京。
蔡冬冬賦予私人醫生這樣的含義是,給會員提供“一對一”的人性化醫療服務,便于醫患間的交流與接觸、貼近服務人群,讓會員得到最適合自己、最有利于自己將來健康發展的醫療服務。據介紹,會員入會的第一步是全身體檢,醫生根據體檢結果對會員健康狀況進行綜合評價,給出評價結果。據此結果,德仁幫助會員安排適合他的私人醫生。如會員體檢后發現血脂偏高,就要由高血壓、糖尿病等專長的醫師為其做預防、診療方案的設計。私人醫生只對會員健康狀況給出具體指導意見,至于病人到何地買藥、到哪家醫院看病全由自己作主。蔡冬冬介紹說,私人醫生為會員服務三個月后,會員感到該醫生“不能滿足自己的醫療需求”,德仁可為其更換醫生。“這樣對醫生也是一種自律,醫生的服務越周到,擁有的會員就越多,傭金當然也會不斷提高;反之,只有請他出局了。”蔡冬冬告訴記者,2004年8月德仁私人醫生試運作以來,已招攬了100多名會員,目前還有不少人前來咨詢。
走“兩條路”
家庭醫生剛出道,私人醫生就蹦了出來,兩種相似的模式是否會爭風吃醋?方莊醫院發展部主任對記者說,兩者走的是不同道路,不具有可比性。私人醫生瞄準的是高收入群體,而簽約家庭醫生的醫療咨詢和健康教育是免費的,普通人群何樂而不為呢?
北京市豐臺區衛生局辦公室主任林鳳鳴認為,不論公立醫院的家庭醫生、還是民營醫院的私人醫生,都是醫療服務領域改革向縱深發展的一個思路。普通老百姓可選擇家庭醫生為自己提供便宜、快捷的醫療服務,中、高收入人群繳納一定的費用入會可享受自己的更人性化的私人醫療服務。從本質上看,他們沒有任何區別,只是家庭醫生制度可能將成為社區醫院謀求發展的一條路子,而私人醫生則是民營醫院適應市場經濟的一種表現,將來都有各自的發展空間。
王洪斌希望,能將家庭醫生的項目繼續做下去,讓社區醫院走出困境,促使政府建立“社區家庭醫生”制度。蔡冬冬則憧憬著,將德仁越做越大,朝著私人健康會所的方向發展。
不過,兩種模式也有各自的煩惱。王洪斌坦言,家庭簽約醫生制度的原計劃中有收費項目,但是,醫療服務價格是政府說了算,社區醫院不能自定價格,收費的計劃只能流產。他擔心,家庭醫生項目做大后,經費將成為發展的障礙,使一些健康教育的內容名存實亡。所以,王洪斌個人認為,家庭醫生項目的管理服務費用可由政府和家庭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攤,這樣才有利于家庭醫生制度在社區醫院中推廣。
盡管德仁收取會費,不存在資金問題,但是提到病人雙向轉診,蔡冬冬也臉有晦色。她告訴記者,國外醫院主要為病人提供手術、住院等醫療服務,其他小病痛都交給了病人自己的私人醫生處理。當私人醫生遇到需要手術等棘手病癥時,只須開一張手術單,病人到任何一家醫院做手術即可。在中國,目前連民營醫院的地位都尚未得到完全認可,哪家大醫院又會認掛靠在民營醫院下面的私人醫生的處方和簽名呢?因此,私人醫生也只能象家庭醫生一樣,建議病人去大醫院看專家號了。
作者:曾亮亮
(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