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開發銀行防范中長期信貸風險系列報道(五)鄭研 本報記者 姜業慶
國家開發銀行作為擁有國家信用的政府開發性金融機構,在過去6年間,充分發揮債券銀行的籌資功能,通過成功的市場化運作,將以商業銀行為主的分散、短期的資金轉化為集中、長期的資金,并投放到國家“兩基一支”建設中去。在這個籌集長期資金的過程中,開行逐步建立了穩定、高效的多元化融資渠道,在保證開發性金融信貸投放需求的同時,實現
了債務結構與信貸結構的合理匹配,有效地防范和分散了中長期信貸風險。
1998年9月,開行依托國家信用,以低于行政派購債券利率水平,成功進行了市場化發債嘗試。到2000年,開行債券發行完全實現了市場化。截至2004年12月8日,開行累計發行金融債券達兩萬億元,其中市場化發債1.5萬億元。
市場化發債為開行提供了長期、穩定、高效的資金來源,有效地增強了其抗風險的能力,解決了貸款與債券期限匹配上的矛盾。在市場化發債的過程中,開行十分注重金融創新和產品創新,債券融資成本也逐年降低。1999年,開行針對市場對利率存在走高預期的情況,推出了長期浮動利率債券,在解決貸款與債券之間期限匹配矛盾的同時,使發行人和投資人都規避了利率風險。到2003年底,開行累計發行長期浮動利率債券3845億元,為有效控制全行籌資成本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過去幾年間,開行還抓住利率水平處于歷史低位的機遇,發行了2800億元10年期以上固定利率債券,期限最長的達30年。這些在低利率時期發行的長期限固定利率債券,對開行今后若干年內抑制經營風險將產生積極影響。
從市場化發債伊始,開行就非常重視負債期限與資產期限的合理匹配,利用中長期債券有效覆蓋中長期信貸風險。例如,作為開行債券主力品種之一的浮動利率債券,其成功發行一舉扭轉了開行原有負債期限較短的局面,使債券期限由市場化初期的1年期以內短期債券延長到10年期長期債券,大大優化了負債結構,有效地改變了貸款平均剩余期限遠長于債券平均剩余期限的狀況。2003年,開行債券平均剩余期限已超過貸款平均剩余期限,到2004年11月底,二者之間繼續保持平衡狀況,使資產負債的期限處于完全匹配的狀態,有效地控制了流動性風險。
為防范和分散長期信貸風險,開行近年來還積極建立資本市場出口,通過為貸款客戶承銷企業債券的方式,幫助客戶提高直接融資比例,減少對信貸融資的依賴,從而提升開行的信貸資產質量。2000年8月,開行在國內銀行業中首家獲準進入企業債券承銷市場,通過管理體制和承銷業務的大膽創新,幫助客戶拓寬融資渠道。2001年12月,開行首次作為主承銷商,為廣東核電集團公司成功發行了25億元的七年期“01廣核債券”,次年又發行了40億元十五年期的“02廣核債券”。這兩期債券為廣東核電集團籌集了長期低成本的資金,大大降低了融資成本。至2003年底,開行累計承銷企業債券117億元,占企業債券承銷額的13%。
與證券公司追求利潤最大化不同的是,開行進入企業債券承銷市場,主要目的不是獲取收益,而是通過開展此項業務,貫通長期信貸融資與資本市場的連接,增強我國資本市場分散長期風險的作用,為國家重大項目建設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務。在資金投向上,開行承銷的企業債券主要用于解決能源、交通、石油、化工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項目的融資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的直接融資,有利于改善和優化我國“兩基一支”的投融資結構。從企業的角度來看,隨著我國對發債企業監管制度的日益完善,開行為其承銷債券的企業,將被置于更加嚴格的社會監督之下。這有利于建設企業信用,開行投放到這些企業的中長期貸款風險也將隨之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