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路機構扎堆可轉債市場 可能引發流動性陷阱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7日 10:31 證券時報 | |||||||||
2004年可轉債獲得了機構資金的廣泛青睞,與江河日下的股市相比,可轉債市場實在說的上有些風光。從公開數據看,基金、券商、QFII、社保等機構資金占可轉債總市值中的絕大部分。其中基金在去年3季報中公布的可轉債持倉量為106億元,如果加上年末發行的三只可轉債的持倉量,總數約118億元,約占目前可轉債總市值的1/3。 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可轉債的市場規模還很小,且產品特
機構資金看好可轉債當然很有理由。根據上海證券統計的有關數據,近年來可轉債在股市熊市期表現出較強的抗跌性———尤其是2004年年初以來,在上證指數大幅下跌20.3%的情況下,可轉債總體仍有3.38%的漲幅;并且,在2004年初股市轉暖時,可轉債市場的整體漲幅也高于股票市場。 不過,有市場人士指出,2004年轉債市場的強勁走勢和上揚行情,可以說是轉債價值回歸。由于對品種的陌生和投資方式的復雜性,過去關注可轉債的資金較少,2004年開始這種狀況得以改善,不僅基金、QFII和券商大幅增倉轉債,眾多普通投資者和企業閑散資金也紛紛搶占轉債市場,資金介入跡象明顯,轉債的市場價格已進入平衡偏熱的區間。高價轉債和低價轉債的風險也值得重視,比如在130元以上的高價轉債,就必須對可能發生的上市公司強制贖回風險有所防范,而低價轉債在加息后走勢較差,股價下跌更引起此類轉債價格進一步下跌。 對于基金,特別是開放式基金來說,基金資產所具有的流動性以及收益率的波動性是衡量其業績的重要指標。由于機構在價值判斷方面的趨同性以及可轉債市場本身的規模限制,包括基金在內的機構資金對可轉債持倉的集中度非常高,有可能出現類似近年來股票市場出現的機構資金助漲助跌的“羊群效應”;同時可轉債目前處于供不應求以狀況,機構惜售心態較重,其在二級市場的交易量也比較小,一旦市場出現大的系統性風險,一些基金資產的流動性可能出現問題。 從總體上看,由于可轉債市場規模有限,投資可轉債的資金占基金資產比例不算太高。值得關注的是,2004年上遭遇大規模贖回的債券型基金投資可轉債十分積極,根據去年三季度季報,14只債券基金中有一半以上可轉債持倉超過基金資產的40%,其中有4只基金超過50%,而同期興業可轉債基金的持倉也不過44%。市場人士認為,可轉債雖然屬于債券基金的投資范圍,但因其產品具債性和股性的雙重特點,總體上可轉債市場的風險和收益都高于債券市場;而債券基金作為低風險低收益型的開放式基金,目前正面臨著巨大的贖回壓力,因此,在可轉債的投資方面更要慎重,防止因追求高收益的短期行為而承擔不應承擔的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