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延安:發展自主品牌是進入乘用車市場的關鍵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7日 07:32 中國青年報 | |||||||||
經歷了去年汽車產業發展的曲折與陣痛,市場仿佛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但在這場腥風血雨中,仍然有幾個“另類”逆市而動,江淮瑞風算其中一個。作為中端MPV的大贏家,這款車去年實現了80%左右的增長,穩固了其細分市場第二的位置。 對于江淮汽車(資訊 行情 論壇)集團來說,瑞風就像是一個站在前臺的重要角色。江淮董事長左延安告訴記者,事實上,除了瑞風之外,江淮的傳統優勢
市場低迷是錯覺 “2004年汽車市場的總體表現并不低迷,幾類產品均有顯著的增長,江淮汽車的良好表現_定程度上就是得益于這種市場形勢。只是大家對轎車市場的期望與實際表現的巨大差距給人一種錯覺,但我們認為目前的這種增長速度是正常并可以接受的。”左延安認為,這幾年轎車市場太搶眼,市場從83%的高速增長回歸到20%左右的較快速度的增長,落差太大,但好處是能使市場各方從高度亢奮狀態回歸理性,有利于汽車市場的長遠發展。 左延安表示,導致這種劇烈變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政府宏觀調控中的信貸收縮抑制了部分消費需求;其次是各企業產能擴張造成﹁定程度上的供過于求,并一度造成了巨量的產品庫存;第三是頻繁的降價并未有效地促進市場銷售,反而同進口車配額即將取消、關稅降低等因素共同作用,增強了消費者持幣待購的心理。其他諸如燃油價格上漲、保險費用上升等一系列因素,也影響了汽車市場的表現。他特別提到了商用車領域,去年整體情況好于2003年,尤其是貨車,增幅約20%,接近2003年增幅的兩倍。 對于今年的汽車市場,左延安做了大膽的預測。他認為,總體增幅大約15%,乘用車增幅略大于商用車。但值得注意的問題也有很多:能源及原材料價格、產能過剩、進口汽車配額的取消、可能實施的燃油稅等,對2005年的汽車市場都有一定的影響。 左延安認為,2005年汽車價格將繼續走低,產品、品牌、服務等方面的各種競爭也將更加激烈,企業利潤將進一步被攤薄,但部分領先企業的優勢將進一步加大,市場集中度將持續提高。 “2005年因上游原材料、能源等價格的上漲,商用車價格將可能略有上浮。在乘用車方面,因為目前利潤空間還比較大,隨著供需差距的進一步擴大,價格戰將繼續下去。” 左延安認為,市場競爭的核心歸根結底是如何滿足客戶的需求,為顧客創造更多的價值。一些產品性能突出,價格高,其結果是“曲高而和寡”,有美譽而無市場;另一些產品價格很低,但性能、質量差得太多,可能一時贏得了市場,但消費者很快就會醒悟,市場也不可能長久。只有協調性能與價格這兩個方面,達到相對的平衡,賦予產品較高的性能價格比,才能持續地贏得市場。正是因為把握住了這一條,江淮才能保持連續十多年的年均50%的高速增長。 先在自主品牌上下功夫 左延安認為,汽車產業是一個涉及國家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的產業。 從經濟角度來講,汽車工業每增加一個百分點產出,能帶動國民經濟各環節總體增加10個百分點支出,使相關產業產值隨之增長3至5倍。汽車產業每增加1元會給上游帶來0.65元的增值,給下游帶來2.63元的增值。“這樣一個規模龐大的產業,如果我們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品牌,只做一個加工車間,丟失的不光是市場主導權,還有巨大的經濟利益,這會威脅到我國的經濟安全。” 左延安表示,汽車業與國防安全也是密切相關的,如果軍隊的作戰車輛用的都是別國的技術甚至整車,對于正在崛起的中國來講,也是一大隱患。“現在來看,自主的道路雖然是艱難曲折的,但我們一定要走,而且要走得很好。這不僅是國家、民族的需要,也是本土汽車企業生存發展的需要。” 他認為,目前走自主之路的國內企業經歷了相對較為困難的起步階段,現在也還處在相對較弱的地位,總體來講,商用車企業要好于乘用車企業。中國汽車產業已經融入到國際汽車產業當中,今后的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自主之路困難重重,一方面需要國內企業耐得住寂寞,全力以赴,另一方面也需要國家從政策上給予更多的支持。” 左延安說:“從現實來看,國內一些具備一定自主開發能力的企業已經獲得了市場的回報,比如江淮的輕卡、奇瑞的轎車不僅在國內表現搶眼,出口也都排在了全國第一,這是很能說明問題的。”江淮目前已經在客車底盤、輕卡及MPV幾個細分市場內擁有了一定的優勢地位,但其優勢仍然主要集中于商用車領域,而瑞風所屬的大MPV也只是乘用車中市場容量較小的一塊。左延安告訴記者,對于蛋糕最大的乘用車市場,江淮進入是必然的。 他表示,江淮將立足于現有優勢業務,堅持發展自主品牌,建成國內一流的商用車基地,同時開展反周期運作,整合國際國內的各種資源,積極探索新的乘用車產品的開發和生產準備,最終成為一家具備適度規模和競爭力的綜合性汽車企業。一句話,發展自主品牌是江淮進入乘用車市場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