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大鞋都遭遇寒冬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6日 11:02 中國經營報 | |||||||||
時至年關,各地制鞋機廠商都開始了艱難的討債工作。與此同時,號稱中國三大鞋都的浙江溫州、福建晉江、廣東東莞的許多鞋廠正面臨著同樣的難題——無錢還債。鞋機廠商作為鞋業產業鏈條上的一環,已經感覺到了這條產業鏈的弦在越繃越緊,而溫州、晉江、東莞三大鞋都已不可避免地遇上了寒冬。 “民工荒”之痛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每年春節過后壯觀的“民工潮”都記錄下中國農民群體向城市流動的軌跡,同時也記錄著溫州、東莞、晉江這三大鞋都飛速發展的歷史。然而靠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取勝的中國制鞋業卻在2004年迎來了它的第一個寒冬,三大鞋都同時遭遇“民工荒”,缺工的狀態讓鞋廠老板頗顯無奈。 “以前全廠所需工人正月十五之前就可招滿,現在招工成了一件頭疼的事,很多工廠是一年四季都在招工,還招不滿。” 晉江一位鞋廠老板告訴記者。據了解,招工難成為晉江制鞋業的一塊硬傷,熟練制鞋工人早已成稀缺資源,“民工荒”更是制約鞋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不僅僅是晉江,在浙江溫州、廣東東莞都在上演著“民工荒”。以前的“找工作一條街”現在也變成了“招工一條街”。在溫州的一些勞務市場,有的鞋廠每天都有人去招聘技工,然而結果卻總讓人失望。“我剛上了兩條生產線,現在根本就開動不起來,實在招不到人!”溫州一位剛剛自己開廠的老板感嘆。康奈集團人力資源部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以前招工沒什么困難,現在也得主動出擊,比如與四川、河南等一些地方政府聯合,做勞務輸出。”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4年9月發布的《關于民工短缺的調查報告》也指出,東莞制造業的“民工荒”嚴重。據統計,其制鞋業技工缺口在20%左右。 專家分析認為,鞋工荒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鞋業擴張,加之其勞動密集型特性,對熟練技工有很高需求;另外各級政府相繼出臺一系列扶農措施,促使不少農民重返土地,也導致勞動力供給萎縮。 成本威脅 在人力資源出現明顯不足的同時,制鞋業更面臨成本大幅上升的威脅。2004年上半年國際油價進入了快速上漲通道,以石油化工產品為主要原材料的各種制鞋材料的價格也難逃上漲命運,以致每雙鞋的成本增加了10%以上。 以制鞋原料PU樹脂為例,2004年2月的價格是9000元/噸,現在是15000元/噸;廣泛用于鞋底材料的PVC的價格則由原來的7000元/噸上漲到了10000元/噸左右,鞋材原料價格上漲了17%左右。 “EVA鞋底從原來的6元,漲到現在的近9元;籃球鞋底,從原來的14元,漲到了現在的17元。每款鞋底平均上漲了近3元。”溫州一位鞋廠老板告訴記者。“從市場價格看,主要用于皮鞋內襯的豬皮的價格每平方英尺目前的價格已經超過了5元,這有些讓我們吃不消。”東莞一位鞋廠老板說。“目前每雙鞋底的價格從11~12元漲到了13~17元,15千克裝的樹脂膠每桶上漲了30元,苯的價格也在漲。隨著皮革、膠水、鞋底等原輔材料價格上漲,今年制鞋企業的成本普遍上升,現在每生產一雙鞋,成本價要增加15%,這給溫州鞋帶來了很大的不利。”溫州一鞋底生產企業的老板表示。 為了應對勞工荒,企業勞動力成本也在上漲。據晉江陳埭鎮一家鞋廠的老板介紹,工人工資在企業成本中已占到15%~20%。生產一雙鞋,大廠可以有8元左右的利潤,小廠只有2元左右,家庭作坊甚至不足1元。“多年來工人工資一直很低,產品還是有一定的價格競爭力,現在靠擠壓勞動力成本實現利潤是越來越不現實了。” 低價軟肋 雖然成本不斷上漲,中國的鞋業依舊擺脫不了低價命運。三大鞋都之一的溫州鞋類生產總量如今占全國25%左右,然而強大的背后卻是價格軟肋。溫州鞋業的這一軟肋在2004年暴露無疑:西班牙燒鞋事件、俄羅斯查抄莫斯科“艾米拉”大市場事件、尼日利亞政府發布“禁止進口商品名單”……每一事件都銘刻著低價溫州鞋的烙印。 海關總署綜合統計處有關數據表明,浙江鞋對歐盟出口均價常年在1.6~2.5美元/雙的范圍波動,而同樣檔次的鞋,國外品牌的價格往往是中國的2~5倍。廣東鞋業廠商會前任會長陳家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品牌空心化,國內許多廠家往往滿足于僅賺取市場價值15%~20%左右的微薄加工費,而把利益大頭拱手讓人。 在晉江,以安踏為首的品牌革命并沒有改變晉江鞋的低價命運。從鞋業市場過去幾年的發展來看,晉江鞋品牌在高檔市場至今無所作為,晉江鞋在國內中低檔市場高度集結的狀況也沒有根本改變。從目前的市場行情來看,晉江鞋的主流價位仍然在100~200元之間,較前些年無太大改觀。而國外知名品牌耐克、銳步、阿迪達斯等企業已經牢牢掌握了高檔市場,平均一雙鞋可以賣到600元以上。生產成本攀升與產品價格的低廉已經將許多小型鞋廠壓得奄奄一息,一些鞋廠開始變賣設備轉做其他生意。 產業升級之需 價格走低與成本對利潤的擠壓演繹著中國鞋業的生存邏輯。有專家認為,日趨嚴重的民工荒其實是勞動力市場對超低廉工資作出的必然反應,是部分中小型、低層次的勞動密集型企業走到盡頭的一個信號,也是低技術含量的制造業產業升級前的必然表現。 從事國家輕工業研究的專家傅緒三認為,中國鞋業的出路是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提升產品的質量檔次,以高附加值的產品進軍國際市場。有關專家還進一步指出,要注重把產業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從生產貿易型向品牌經營型產業發展。 而據溫州皮革工業協會介紹隨著商務成本、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的大大提高,制鞋業的制造優勢正逐步消失。為完成制鞋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適應新的發展形勢,溫州已經開始進行升級工作,其制定的《溫州市制鞋行業科技進步綱要》力求把握行業發展趨勢和重大創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并引導企業技術創新方向和加快產業結構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