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超市試水市場之后,并未如預期那樣火爆。從目前的態勢看,保險超市這種銷售方式難以撼動傳統的銷售方式,多道坎阻礙了保險超市的發展道路
作為一種新型的保險銷售渠道,保險超市已在不少地區嘗試開業,在超市里,消費者可以自主地挑選保險,超市有專人提供介紹服務,目的在于增強保險產品的透明度,讓保險消費者能夠貨比三家,挑選出中意的險種。有業內人士稱,這將改變保險公司的銷售模式。
但從目前的情況看,這只是停留在美好愿望階段而已。不少城市的保險超市開業已有一段時間,市場反應平平,消費者不愿意到超市挑選保險,畢竟保險產品不是超市里陳列的瓶瓶罐罐、花花草草,超市商品具有實物性質,消費者一眼就能辨別出好壞,然后作出選擇。從目前的態勢看,保險超市這種銷售方式難以撼動傳統的銷售方式,多道坎阻礙了保險超市的發展道路。
第一道坎:保險產品的特殊性
保險產品不同于其他產品,具有無形和抽象的特點,保險超市里供消費者了解各險種的各種宣傳資料并不代表保險產品本身。保險產品的實質是承諾,以誠信為基礎,具有不可捉摸的特性。保險產品的具體外在形式是一紙條款,專業術語多多,一般人難以理解,這也是為什么保險條款被強烈要求通俗化的原因,通俗化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對保險條款的理解難題也不會一下子得到解決。消費者如果到保險超市去購買保險,無疑仍要依賴專業人員的解釋。以車險為例,要弄懂各家保險公司車險產品的承保范圍和免責范圍,不花上三五個小時恐怕是不行的。在此之后,消費者自己還要權衡比較一番,并不像到超市里購物,從貨架上取下來付款走人那樣簡單。試問,有誰愿意這樣在超市里貨比三家?這些缺陷是與生俱來的,保險產品的先天不足決定了保險難以實現超市化銷售。
第二道坎:購買習慣難以改變
這是由保險產品的特殊性衍生出來的一個障礙。由于保險產品的無形性,一般消費者對保險產品的理解往往要依靠保險業務員的解釋,在十幾年的保險市場化發展過程中,人們已經習慣于為買保險而找人,不管這個人是營銷員還是直銷人員。這是為什么保險從業人員如果有欺詐或者誤導行為,消費者會對整個保險業的信心動搖的原因。在消費者看來,保險銷售過程中的保險全系在保險銷售人員身上。購買保險是人們為了滿足自身安全的需求,這就是馬斯洛五層需求理論中的第二層意義。基于這種心理需求,消費者在購買保險時大多小心翼翼,力求規避風險。消費者購買保險的程序形成這樣一種模式--直接或間接認識業務員,通過反復交流后,認為其值得信賴,然后才購買。因此,購買保險首先要建立信任感,到超市里自由挑選,優點是能夠快速方便購買,然而,由于這個時段太短,無法對超市里面的工作人員建立信任感。相信人之后才購買保險的習慣,讓消費者難以在超市購買保險。
第三道坎:銷售的公平合理性
設立保險超市的初衷是為了杜絕保險營銷員自賣自夸式的推銷,力求做到公開公正。然而,因為保險產品所具有的難以理解的特性,需要有超市工作人員專門介紹,消費者對各險種的辨別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超市人員。既然要進行比較,就要在某些方面分出優劣,超市人員介紹推薦的標準是什么?畢竟每個險種在設計時都經過一定的市場調研和科學測算,都有各自的優勢。而超市人員肯定會帶有某種傾向性,保險超市的利潤來源是代理費用,如果有的保險公司給的代理費用高,超市業務員難免會推薦這些產品。這種推薦實際上失去了比較的意義。對消費者而言,保險超市有超市之名,而無自由選擇之實,難以實現公平。
第四道坎:銷售與服務分離
保險超市只管銷售,以保費收入為導向,難免會放松風險控制。而保險公司則要考慮長遠發展,需要以利潤為導向,控制經營風險,把住承保這個關口。如果投保人自身的風險大,很可能會通不過保險公司的審核關。這時,這筆保險交易是否能成功就不由消費者決定了,如此一來,超市的自由和方便的優勢也就蕩然無存了。如果超市只銷售意外險、分紅險等不需要進行風險識別的險種,銷售的險種又未免太過單一,選擇的范圍也太窄。保險超市還造成了銷售和客戶服務的分離,保險產品和服務是一體的,兩者不可分割。消費者在超市購買產品時只能比較產品本身,無法感受或了解各家公司的服務情況,這也對消費者的選擇不利。
不管從哪方面看,保險超市化銷售理念都帶有超前性,在現階段卻難以適應保險市場的需要,保險超市試水的反應平平已經很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保險超市可以作為一種銷售模式的嘗試,但很難作為獨立的銷售渠道取得大的發展。上海證券報馬飛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