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江蘇省經濟薄弱縣發展現狀、相關影響和對策分析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3日 14:4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中國有一個東西發展差距,江蘇省也有一個南北差距。江蘇經濟比較發達,但蘇南蘇北同樣存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省委、省政府按照科學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對發展較慢的蘇北地區實行傾斜政策,努力培植他們的自身發展能力,同時建立掛鉤合作機制,使發展較快的蘇南與蘇北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經濟技術合作,實現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我們欣喜地看到,通過多方的強力牽引,蘇北正在大步追趕上來。省第九次黨代會以來,省委、省政府大力組織實施區域共同發展戰略
,制定了《江蘇省扶貧攻堅計劃》,省里成立了扶貧工作領導小組,九年來共安排各項扶持資金超過50億元,先后組織實施五大工程:一是扶貧通電工程,累計投入十多億元,解決了蘇北339個無電村、99.5萬農戶的用電問題;二是農村衛生改水工程,累計投入資金近十億元,解決了808萬人的衛生飲水問題;三是蘇北重點地區中低產品改造工程,共投入資金近十億元,將五百多萬畝中低產田改造成穩產高產田;四是通達工程,共投入補助資金2億多元,幫助蘇北修建鄉村道路,基本實現了村村通路;五是農村安居工程,共投入補助資金近代3億元,完成了十多萬戶草危房改造。這些年來,我省對蘇北經濟薄弱地區實施了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的扶貧開發,取得了可喜成績,有目共睹。但是由于發展起點較低,蘇北經濟基礎依然比較脆弱,與全省平均水平還有較大的差距。克服困難,緩和和縮小區域經濟差距,謀求區域共同發展,提升江蘇經濟發展水平,擴展省內自身的經濟發展空間十分迫切。我省16個經濟薄弱縣在蘇北地區處于經濟發展凹地,加快蘇北經濟的發展,更需要推進經濟薄弱縣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本文通過對16個經濟薄弱縣(豐縣、漣水縣、泗洪縣、盱眙縣、睢寧縣、灌云縣、灌南縣、淮陰區、東海縣、濱海縣、沭陽縣、贛榆縣、阜寧縣、響水縣、泗陽縣、宿豫縣)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分析評價,提出加快推進蘇北發展建議,供有關方面參考。

    一、經濟薄弱縣社會經濟發展狀況

    自1995年省委、省政府發出扶貧攻堅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通過南北掛鉤、經濟薄弱縣克服了各種經濟環境的不利影響,綜合經濟實力有了較快的增長,基礎設施得到加強,人民生活都有所提高,經濟發展實現了新的跨越。

    (一)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加

    1、經濟規模迅速擴大。十六個縣(區)的GDP由2000年的679.18億元增加到2003年的873.84億元,增長20%以上。

    2、經濟實力有所提高。財政收入由2000年的29.53億元增加到2003的45.96億元,增長50%多。

    3、結構日趨調整。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例由2000年的38.4:32.8:28.8調整為2003年的33.3:36.5:30.2。

    (二)基礎設施有所改善,投資力度有所加強

    在經濟規模擴大的同時,農村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在16個縣中,已經實現村村通電、通郵、通電話,98%的村通公路,70%的村通自來水。16個縣公路里程由2000年的5468公里增加到2003年底的15684公里。2003年16個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385億元,比2000年211億元增長82%。

    (三)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在國民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城鄉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逐步實現由溫飽向小康的跨越。16個縣的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995年的121.85億元增長到2003年的239.45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由1995年的118.05億元增長到2003年的355.86億元;農民收入由1995年的1663.79元增長到2001年的3220元,名義增長近一倍。

    二、經濟薄弱縣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評價

    江蘇省的區域共同發展戰略,順應了科學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經過十年的努力,蘇北十六個經濟薄弱縣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各展所長,各具特色。目前各縣綜合發展狀況如何,如何綜合客觀評價各縣發展狀況。建立一套科學的指標體系,客觀的評價各縣市的競爭力的強弱,有利于分類指導,認識自我,探索縣域經濟的發展規律,更好推進縣域經濟的發展。

    (一)經濟薄弱縣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評價指標體系

    表1:經濟薄弱縣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評價指標

    一、經濟規模、結構、水平、速度指標         二、社會發展和基礎設施指標
    1、生產總值                          14、每萬人擁有社會福利院數床位數
    2、地方財政收入                      15、每萬人中的醫院、衛生院床位數
    3、非農產業比重                          16、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數
    4、經濟密度                                              17、公路密度
    5、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18、有效灌溉面積占耕地面積的比重
    6、人均地方財政收入                          19、每萬人中的中學生人數
    7、農民人均純收入                            20、每萬人中的小學生人數
    8、城鎮職工平均工資水平                                  21、小學密度
    9、人均各項貸款                                22、每個教師負擔學生數
    10、人均投資完成額                             23、每百戶的電話擁有量
    11、農業勞動生產率                         24、人均科教文衛事業費支出
    12、工業勞動生產率                                   25、人均耕地面積
    13、耕地產出率                                   26、各縣低收入戶比重

    這套指標一共為26個。包含了13個經濟發展指標,13個社會發展指標。既有總量的,更多是人均的、強度的、結構、比例指標。上述評價指標體系的確定和選擇,結合各縣實際并參閱了國家統計局對于縣市綜合實力百強縣的評價指標體系。

    (二)評價方法

    在進行綜合評價時,各縣(市)的統計指標值不能簡單相加,一是各指標之間的計量單位和數量級不一樣,二是各指標在縣(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中的重要程度不同,簡單相加不能體現各指標的重要性在綜合評價中的作用。因此,我們在對縣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時首先需要對數據進行加工處理,使其具有可比性,然后再選擇適當的方法進行數據綜合。

    1、原始數據標準化。數據標準化處理主要包括數據同趨化處理和無量綱化處理二個方面。數據同趨化處理主要解決不同性質數據加總問題,對不同性質指標直接加總不能正確反映不同作用力的綜合結果,須先考慮改變逆指標數據性質,使所有指標對評價方案的作用力同趨化,再加總綜合才能得出正確結果。對逆指標作同趨化處理,我們采用了賦負值法,即對逆指標賦負值改變指標性質,對原始數據無量綱化處理。經過上述標準化處理,原始數據均轉換為無量綱化指標評價值,即各指標值都處于同一個數量級別上,可以進行綜合評價分析。

    2、指標權數確定。使用標準化處理后的數據做綜合評價,還必須對各參評指標做出較為科學的權數調整,合理反映各評價指標的影響和作用程度,以便得出科學合理的綜合評價結果。我們利用主成份分析法確定各指標的權數,其基本原理是:將評價對象原始指標組合成新的綜合指標,使他們之間表現為線性函數關系。通過數學變換方式計算綜合指標方差占全部原始指標總方差的比重,這個比重值越大表明綜合指標“綜合”原始指標的能力越強。主成份分析法即是把一定個數的原始指標總方差分解為相等數目不相關的綜合指標的方差之和,使第一個綜合指標的方差達到最大(貢獻力最大),第二個綜合指標的方差第二大,以此類推,使前面的幾個綜合指標既可包括總方差中的絕大部分方差,又包含了原始指標中的絕大部分信息量,我們就稱前面的少量綜合指標為原始指標的主成份。

    運用主成份分析法進行研究,首先計算出特征值和每個特征值對應的特征向量,根據特征向量計算出每個主分量,而每個主分量實際上是反映某個經濟現象的一個方面或全部,與主分量相對應的特征向量中的各元素的數值反映了各個變量屬性對該主分量作用的大小。因此,我們可以選擇主分量中能綜合反映該經濟現象的一個主分量所對應的特征向量的各元素數值,作為進行綜合評價的權數,而這個權數實際上也是反映各指標對綜合經濟現象的貢獻。由上述賦權過程可以看出主成份分析法確定權數的一個基本特點是,該方法主要從數據本身出發,經數學變換取得權數,無任何人為因素影響,屬純客觀賦權方法,能夠客觀體現原始數據本身對指標體系的賦權作用。

    3、多指標的綜合評價方法選擇。我們采用了分層次綜合評價法。在作一級評價時,我們采用上述主成分分析法確定的權數,分別計算出經濟發展、社會環境發展二個因素的指數值。在進行二級綜合評價時,根據二因素對縣市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程度,分別對其指數值賦予不同的權數。采用加權合成的辦法計算出縣域發展水平綜合指數。

    4、計算過程

    將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

    計算相關系數。對標準化后的每兩個指標變量間計算相關系數,這樣就可以得到一個相關系數矩陣。

    計算其相關系數矩陣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選擇綜合反映該經濟現象的主分量;

    確定該主分量對應的特征向量的元素值為各變量的權數;

    計算指數值。以以上確定的權數對經過標準化后的數據進行加權合成,從而得到反映各系統發展水平的綜合指數;

    最后以各因素的指數值進行加權合成,計算出縣域縣域發展水平綜合指數。

    (三)縣域發展水平評價結果

    根據上述步驟,我們收集了2003年16縣(區)的資料,并加工整理了這次評價的所需要的各個指標,采用了國際上先進的分析軟件SAS進行科學計算,計算江蘇省16個縣(區)綜合發展指數結果如下。

    表2:2003年蘇北16個縣(區)綜合發展指數

              綜合發展水平    1、經濟發展  2、社會發展
              指數    位次       水平指數   水平指數
    阜寧縣   90.10      1         99.30      47.46
    盱眙縣   89.32      2         96.75      53.54
    沭陽縣   82.69      3         93.16      36.45
    淮陰區   81.91      4         91.71      35.73
    贛榆縣   81.64      5         90.31      41.77
    濱海縣   80.67      6         87.99      45.93
    豐縣     77.78      7         87.24      35.59
    東海縣   74.77      8         81.89      41.30
    宿豫縣   74.64      9         83.23      35.81
    泗洪縣   73.15     10         76.69      54.88
    響水縣   72.98     11         75.40      56.14
    泗陽縣   71.64     12         78.63      38.96
    睢寧縣   70.33     13         77.93      35.48
    漣水縣   69.79     14         74.35      47.06
    灌南縣   63.58     15         67.49      43.94
    灌云縣   60.07     16         64.55      38.18

    (四)16個縣經濟發展的分類分析

    根據綜合評價結果,我們可以將16個縣(區)分為兩類:

    一類較好縣:9個。阜寧縣、盱眙縣、沭陽縣、淮陰區、贛榆縣、濱海縣、豐縣、東海縣、宿豫縣。

    二類較差縣:7個。泗洪縣、響水縣、泗陽縣、睢寧縣、漣水縣、灌南縣、灌云縣。

    1、經濟總量規模、結構、均量的差異

    一類較好的9個縣974萬人,二類較差縣691萬人。2003年一類較好縣實現GDP558.2億元,二類較差縣實現GDP315.6億元,二者相差242.6億元。

    一類較好縣一二三產業結構是31.8:38.4:29.8,二類較差縣一二三產業結構是36.1:33.2:30.7,一類縣非農化水平比二類縣高4.3個百分點。

    一類較好縣人均GDP5738元,二類較差縣人均GDP4528元,一類縣高出二類縣1210元,高27%。

    表3:一類縣與二類縣經濟總量和結構比較

                         一類縣        二類縣
                     總量    比重    總量    比重
    GDP(當年價格)   558.2   100.0   315.6   100.0
    第一產業        177.4    31.8   113.9    36.1
    第二產業        214.5    38.4   104.8    33.2
    ⒈工業          173.7    31.1    81.5    25.8
    ⒉建筑業         40.9     7.3    23.3     7.4
    第三產業        166.3    29.8    96.9    30.7
    人均GDP          5738            4582

    具體從16個縣看,沭陽縣GDP87億元,總量最高,響水最低。從人均GDP看,盱眙縣最高,達8037.4元,灌云縣最低,為3731.7元,盱眙縣是灌云縣1.15倍。16個縣人均GDP均低于全國9101元的水平。有6個縣在5000元以下。

    表4:各縣人均GDP情況

    一類      豐縣   沭陽 東海縣 濱海縣 宿豫縣 贛榆縣 淮陰區 阜寧縣 盱眙縣
    人均GDP   4953 4987.5 5096.7 5225.6 5506.7 5724.9 6557.7 6895.4 8037.4
    二類    灌云縣 灌南縣 睢寧縣 泗陽縣 漣水縣 響水縣 泗洪縣
    人均GDP 3731.7   4088 4094.6 4414.9 5059.6 5151.2 5735.3

    2、人民生活水平的差異

    從農民收入水平看,一類縣要好于二類縣。2003年16個縣農民人均純收入3220元,比上年增長2.8%。一類較好縣農民人均純收入3346元,比二類較差縣3039元,高307元,高10%。

    表5:16個縣農民人均純收入情況

    縣名             2003年   2002年   增幅%
    豐縣               3611     3479     3.8
    贛榆縣             3360     3191     5.3
    東海縣             3264     3128     4.3
    淮陰區             3216     3153       2
    盱眙縣             3324     3191     4.2
    濱海縣             3515     3315       6
    阜寧縣             3763     3582     5.1
    宿豫縣             3038     3012     0.9
    沭陽縣             3150     3088       2
    一類縣簡單平均     3346     3227
    睢寧縣             3163     3050     3.7
    灌云縣             2922     2788     4.8
    灌南縣             2730     2558     6.7
    漣水縣             3051     3058    -0.2
    響水縣             3220     3049     5.6
    泗陽縣             3090     3108    -0.6
    泗洪縣             3098     3236    -4.3
    二類縣簡單平均     3039     2947
    16縣合計           3220     3132     2.8

    從人均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看,一類縣要略好于二類縣。2003年一類較好縣農民人均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191元,比二類較差縣2071元,高120元,高6%。

    3、縣域財力的差異

    從地方財政收入情況看,2003年16個縣實現地方財政收入20.18億元,不及蘇南五強縣中的任何一個縣,調控能力較弱。一類縣要略好于二類縣。2003年一類較好縣人均地方財政收入207元,比二類較差縣168元,高39元,高23%。

    從鄉鎮級財政情況看。一類縣鄉鎮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平均每個鄉鎮802萬元,有45%的鄉鎮在500萬元以下,二類縣鄉鎮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平均每個鄉鎮653萬元,有53%的鄉鎮在500萬元以下。

    表6:不同類型縣財政收入狀況的差異

    指標名稱                   單位    一類縣    二類縣
    地方財政收入               萬元    201770    116137
    人均地方財政收入             元       207       168
    #一般預算收入              萬元    168731    100314
    財政支出                   萬元    429980    279779
    #一般預算支出              萬元    398621    264152
    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   萬元   1782684   1288044
    人均貸款                     元      1832      1870

    4、工業發展的差異

    16個縣發展的差異,在產業發展上主要體現為工業發展的差異。

    從工業發展情況看,一類縣要略好于二類縣。2003年一類較好縣工業總產值1080億元,比二類較差縣419億元,高661億元,高1.6倍。

    表7:不同類型縣工業發展狀況

    指標名稱                       單位   一類縣   二類縣
    全部工業企業單位數               個    75133    52488
    全部工業總產值(當年價)         億元     1080      419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           個      936      643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當年價)     億元      298      147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億元       72       41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收入   億元      286      136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       億元      8.2      3.9

    (五)近十年來,經濟薄弱縣與蘇南經濟強縣的差距顯著擴大。

    根據對蘇北15個經濟薄弱縣(不含宿豫縣)與蘇南14個縣(溧水、高淳、江陰、宜興、溧陽、金壇、常熟、張家港、昆山、吳江、太倉、丹陽、揚中、句容)比較分析中發現,江蘇南北差距十分顯著。

    一是總量看:地區生產總值:2003年蘇南14個縣實現GDP3341.2億元,是1993年的4.5倍。蘇北15個縣實現GDP735億元,是1993年的2.5倍。蘇南14個縣與蘇北15個縣實現GDP的差距由1993年的409.6億元擴大到2519.3億元。絕對差距與相對差距都在顯著的拉大。蘇北15個縣經濟薄弱縣的經濟總量還比較小,不及江陰(508億元)、宜興(281億元)的和。

    城鄉居民儲蓄:2003年蘇南14個縣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620.3億元,是1993年的8.8倍。蘇北15個縣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332.5億元,是1993年的5.5倍。蘇南14個縣與蘇北15個縣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的差距由1993年的123.8億元擴大到1287.8億元。絕對差距與相對差距也在顯著的拉大。蘇北經濟薄弱縣城鄉居民的家底不夠厚實。

    地方財政收入:2003年蘇南14個縣實現地方財政收入237.0億元,是1993年的6.2倍。蘇北15個縣實現地方財政收入30億元,是1993年的3.2倍。蘇南14個縣與蘇北15個縣實現地方財政收入的差距由1993年的28.8億元擴大到207億元。絕對差距與相對差距更在顯著的拉大。蘇北經濟薄弱縣的經濟調控能力十分薄弱。

    二是從均量看,由于蘇北15個縣的總人口從1993年的1456.7萬人增加到2003年的1570.9萬人,十年增加114.2萬人,而蘇南14個縣的總人口從1993年的974.2萬人增加到2003年的979萬人,十年僅增加4.8萬人。因而兩地的均量差距比總量差距拉的更大。

    人均GDP:2003年蘇南14個縣人均GDP34129元,是1993年的4.5倍。蘇北15個縣人均GDP5232元,是1993年的2.3倍。蘇南14個縣與蘇北15個縣人均GDP的差距由1993年的5310元擴大到28896元。

    人均地方財政收入:2003年蘇南14個縣人均地方財政收入2420.5元,是1993年的6.2倍。蘇北15個縣人均地方財政收入190.8元,是1993年的2.9倍。蘇南14個縣與蘇北15個縣人均地方財政收入的差距由1993年的327.5元擴大到2229.7元。

    人均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003年蘇南14個縣人均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6550.6元,是1993年的8.8倍。蘇北15個縣人均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116.7元,是1993年的5.1倍。蘇南14個縣與蘇北15個縣人均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的差距由1993年的1475.3元擴大到14434元。

    三、突出重點,創新扶貧開發新思路

    省第九次黨代會以來,省委、省政府大力組織實施區域共同發展戰略,制定了《江蘇省扶貧攻堅計劃》,扶貧開發成效顯著。但是由于扶貧戰線較長,扶貧效果受到影響。目前,16個縣1665萬人,在縣的規模上,超過了蘇南14個縣,在人口規模上,更是蘇南14個縣979萬人的1.7倍。為了更好的提高扶貧的效能,我們建議在新一輪扶貧工作中,應突出重點,創新扶貧工作新思路。

    (一)確定重點幫扶縣,集中力量,加大投入,盡快改變經濟薄弱縣的面貌。

    我們建議將二類7個較差縣(泗洪縣、響水縣、泗陽縣、睢寧縣、漣水縣、灌南縣、灌云縣)作為新一輪扶貧幫助的重點縣。這7個縣有90個鄉鎮,691萬人,相當于全省縣域的10%左右。有利于各方面集中投入必要的人力、財力、物力。發揮密集投入的規模效益。

    (二)繼續加大五方掛鉤力度,實行南北重點幫扶。

    對于重點幫扶縣,由蘇南二個縣,省級一個實力部門共同幫助,三年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在扶貧資金投向上,要努力找準切入點和結合點,著力幫助經濟薄弱縣解決一些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改善其發展環境,從而激發其內生生產力。經濟薄弱縣的弱項主要表現在內生生產力缺乏,內部發展動力不足。南北合作五方掛鉤,要抓住加快縣域經濟發展這一切入點,提高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增強縣域經濟實力,以城帶鄉,以工促農,提高統籌城鄉發展的調控能力。

    (三)加強科技和人才工作,加快經濟增長方式根本性轉變

    鼓勵科技創新、做好人才工作,提高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用,化科教人才劣勢為發展優勢,是加快經濟薄弱縣發展的一項關鍵性任務。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增加教育和科技的投資,通過選拔人才培訓進修、到發達地區現代化企業實踐鍛煉、建立各類人才培訓基地等方式,加強經濟薄弱縣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加大高素質人才的自我補給能力。把引進、消化、吸收、創新更好地結合起來,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推動更多的科技人才投身于創新創業,大力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提高經濟薄弱縣自身的研發水平,提高蘇北產業創新的能力。加大對經濟薄弱縣的科技和人才扶持,加快科技成果向經濟薄弱縣的轉化,加快人才和智力向經濟薄弱縣的轉移,構筑留住、吸引資金、留住、吸引人才的制度環境。

    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可由蘇南七強縣縣委書記兼任重點扶貧縣縣委書記,蘇南派一位得力的常務副縣長擔任蘇北7縣的縣長。實現蘇南蘇北捆綁發展,在土地、勞動力等方面統籌安排。這樣既解決蘇南縣域發展空間問題,也解決蘇北發展滯后的問題。

    (四)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高效農業。

    要按照種植規模化、經營合作化、貿工農一體化、服務市場化的要求,強化優勢,突出特色,著力提升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層次,提高農業競爭力。一是實現種植規模化。在現有生產基地區域化布局的基礎上,突出機制創新,通過轉讓、轉包、出租、互換、反租倒包等多種形式,進一步搞好土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二是實現經營組織化。在抓好產地批發交易市場建設,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的同時,進一步突出組織創新,完善和提高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做強流通業龍頭。三是實現貿工農一體化。充分利用經濟薄弱縣農副產品資源,圍繞果品、蔬菜、畜禽、糧食、木材等主導產業,發展壯大加工、流通龍頭企業,積極探索企業與農戶之間"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分配機制,帶動農民致富。四是實現服務市場化。堅持走農業科技服務市場化的路子,讓農技人員以技術入股、技術承包、技術轉讓等不同方式,推廣農業科技,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同時也讓科技人員的工作與經濟效益掛鉤,獲得較高的科技貢獻收入。

    (五)強力推進工業化,發展先進制造業。

    工業經濟應該成為經濟薄弱縣經濟的主要支撐、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勞動就業的主要渠道和開放型經濟的主要載體。經濟薄弱縣要在擴總量,打基礎,增后勁,扎扎實實地抓好工業經濟的發展。一是加快民營經濟主體化進程。徹底打破地區、部門和所有制界限,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唯求搞活的原則,積極推進資產重組,提高企業綜合素質,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形成"鋪天蓋地"個體經營企業和"頂天立地"骨干企業協調發展的格局。二是加快工業小區建設。工業小區應該是興辦各類企業的主要載體,實現企業向工業小區聚集。三是組織引進實施一些較大的項目。強縣要靠大工業,工業要靠大項目。集中各方力量和經濟要素,按照大中小并舉、內外并舉的要求,重點圍繞優勢產業,運用市場機制,引導投資方向,以大項目培植大的增長點。

    (六)著力推進城鎮化,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一是提升城鎮的建設品位。努力把經濟薄弱縣建設成為現代化的生態農業旅游觀光帶。二是強化城鎮的吸納、帶動功能。按照塑造特色、創造商機、培育財源、致富農民的思路,抓好縣城、中心鎮建設,實現人口向縣城和中心鎮聚集。強化縣城的中心地位。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降低進城入鎮的門檻,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資金流,提升人氣,增加財氣。三是提高城鎮的經營水平。本著"政府不投資,企業不負擔,居民不集資"的原則,用足政策,盤活土地,調動民間投資的積極性,引導廣大群眾參與城鎮建設,吸引外地客商投資建設。同時,深化市政公用行業改革,拍賣繁華路段廣告發布權,積累城市建設資金,促進城鎮建設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七)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加快發展

    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創新思維,振奮精神是經濟薄弱縣贏得相對發展優勢的首要因素。也是激發經濟薄弱縣推進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要進一步轉變觀念,掃除思想障礙,確立只有發展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硬道理。面對貧困和落后,面對缺資金、缺技術、缺人才,更要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經濟薄弱縣要樹立信心和勇氣,克服"等、靠、要"的依賴思想,立足自身,扎扎實實地樹立強烈的脫貧致富欲望,牢記發展是硬道理,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一要樹立拼搶意識。掃除無所作為之風,重用開拓創新之人,增強危機感、緊迫感,在挑戰中發現機遇,把挑戰轉化為機遇,在競爭中搶抓機遇,以先人一步的超前思維、快人一拍的發展意識,敢闖敢試,敢做敢為,不畏難,不服輸,想大事,創大業。二要樹立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意識。面對困難和壓力,積極引導人們思進思上,開拓進取,鼓足加速追趕的勁頭,激發加快發展的熱情。三要樹立開放觀念。堅持"縣外就是外",把擴大對外對內開放作為經濟薄弱縣發展的生命線,牢固確立"不抓開放就是失職,抓不好開放就是失敗"的觀念,努力在全社會營造對內對外開放的濃厚氛圍,調動各方面招商引資的積極性。四要樹立服務觀念。增強親商、重商、安商、富商的觀念,擺正位置,轉換角色,強化維護外商合法權益的政策措施,進一步提高經濟薄弱縣作為一方投資熱土的親和力與誠信度。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江蘇新聞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印度洋地震海嘯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楊振寧登記結婚
意甲在線足球經理游戲
2005新春購車完全手冊
歲末年初汽車降價一覽
2005年新春購房指南
2004地產網絡營銷盤點
天堂II 玩轉港澳指南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