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為穩定全國人口數量作貢獻 三十年少生5000萬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2日 15:0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 |||||||||
山東是經濟大省,也是人口大省,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自七十年代以來,山東省認真落實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始終堅持兩種生產一起抓,嚴格控制人口數量,著力提高人口素質,經過三十年的不懈努力,有效地控制了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人口的結構和人口素質得到顯著改善,實現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高一低一上”的奮斗目標(即經濟發展速度要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人口增長幅度要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國民經濟整體素質上一個新水平)。
一、山東人口總量得到有效控制,結構、素質明顯改善 (一)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有效控制 建國初期,山東總人口為4549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8.4%。到2003年末,全省總人口為9125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7.06%,比重下降了1.34個百分點。1949年到1972年,由于未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人口增長處于無序狀態,人口增長速度較快,這期間除1959-1961年三年受全國性的經濟困難及特大自然災害的影響人口出現負增長外,20年間平均每年凈增人口115萬人,年均增長1.94%。從1972年開始,山東把人口增長指標列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人口發展由盲目增長轉為有計劃的穩定增長,增速呈現逐步下降趨勢。1973-1991年19年間平均每年凈增人口99萬,年均增長1.32%,比1949-1972年的年均增長低0.62個百分點。全省總人口占全國的比重下降至7.48%。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后,隨著計劃生育工作條例的深入貫徹實施,人口過快增長的壓力進一步緩解,1992-2003年12年間平均每年凈增人口46萬,年均增長0.52%,較1973-1991年的年均增長低0.8個百分點,全省總人口占全國比重下降到7.06%,山東人口總量得到有效控制。如果按照1970年的生育水平推算,30多年間,全省少生約5000萬人。同期,全國大約少生3億人,山東占了全國的1/6,為全國低生育水平的實現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人口再生產類型實現了歷史性轉變 隨著計劃生育工作的深入開展和人們生育觀念的不斷轉變,人口增長得到有效控制,全省人口再生產模式發生了重大變化。經歷了建國前的原始傳統型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長階段,建國后到1970年的過渡型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長階段后,從1971-1985年開始山東人口再生產逐漸向現代型的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長階段轉變。這一時期,由于計劃生育工作的成效和醫療保健條件的改善,使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開始逐步走低。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來,“三率”進一步下降,從1992年到2003年連續13年保持低增長態勢,人口自然增長率一直穩定在5‰左右。表明山東人口再生產已基本實現了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歷史性轉變,成為山東人口發展史上的里程碑。與全國相比,山東提前7年實現了這一轉變。 (三)婦女生育總體水平逐步下降 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已降至更替水平,生育模式轉變為“晚、稀、少”。全省女性平均初婚年齡已由50年代的19.46歲、60年代的19.8歲、70年代的22.8歲、80年代的23.3歲,逐步提高到90年代的24.1歲,2000年以來進一步提高到24.8歲。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由50年代5.43,60年代5.24,1972年4.46,逐步下降到1981年的2.07,2000年又降至1.16,已遠遠低于國際標準2.1的更替水平。2000年全省育齡婦女生一孩的比重為71.47%,比1989年的48.91%上升23.56個百分點;而生育三孩及以上的比重則由1989年的17.0%下降到1.29%,下降了15.71百分點。育齡婦女生育周期由60年代的34年,縮短為90年代的14年,整整縮短了20年。到2003年末,全省孩子在14周歲以下累計已有691萬對育齡夫婦領取了《獨生子女證》。自1985年實行農村獨女戶有間隔地生二胎的政策后,全省已有20萬個農村獨生子女家庭主動放棄二胎生育指標,自愿終生只要一個孩子。 (四)人口素質不斷提高 在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前提下,隨著衛生保健條件的改善和群眾健康意識的提高,人口死亡率持續保持較低水平。全省嬰兒死亡率已由1938年的156.2‰,1958年的68.79‰,60年代中后期的61.59‰,1984年的37.09‰,下降到2000年的22.89‰。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由建國前的35歲、70年代中期的68歲,1981年的69.19歲,1990年的70.21歲,提高到2000年的73.42歲,已接近世界發達國家水平。隨著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人口的文化素質有了明顯改善,文盲率由1982年的39.86%,1990年的23.01%,大幅下降到2000年的10.75%;人均受教育年限則由1982年的4.88年,1990年的6.2年,迅速提高到2000年的7.5年。 (五)人口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就業結構發生明顯變化 20世紀90年代以來,山東把城鎮化與工業化作為推進工業化的重要措施,不斷擴大城鎮規模,大力發展城鎮經濟,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積極推進非農化進程,一大批農村人口和勞動力進入城鎮,帶動了人口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化水平由1982年的19.07%,1990年的27.34%,2000年的38.15%,逐步上升到2003年的41.8%,高于全國1.27個百分點。 隨著城鎮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人口就業結構發生顯著變化。2000年全省從業人口為5411.65萬,其中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為3766萬人,占68.8%,比重比1990年的78.8%下降了10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從業人員862萬人,占15.7%,比1990年的12.1%,上升3.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從業人員847萬人,占15.5%,比1990年上升6.4個百分點。 山東省人口控制工作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績,與多年來始終堅持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密不可分。山東是全國最早開展計劃生育的省份之一。早在50年代中后期,膠東等地就在全國率先開展了節制生育宣傳試點,70年代在全省全面推廣。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輝煌的業績,創造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條具有山東特色的綜合治理人口問題的新路子。先后總結提出了宣傳教育為主、避孕為主、經常性工作為主的計劃生育“三為主”方針;建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優質服務、政策推動、綜合治理”的“20字”新機制;以及規范化管理、系列化服務、協會工作、信息化建設等一系列先進經驗。其中,“三為主”被列為國家指導人口與計劃生育的基本方針;“五句話”成為新時期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新機制。主要經驗可以概括為以下幾條:一是,堅持領導抓、抓領導,逐步從被動走向自覺。二是,堅持依法管理,逐步從人治走向法治。三是,堅持抓根治本,逐步從鄉鎮包辦走向村民自治。四是,堅持以人為本,逐步從制約為主走向優質服務。 二、新世紀山東人口面臨的問題 山東省的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雖然取得了巨大成績,但仍面臨一些問題。 一是控制人口增長的壓大仍然很大。山東雖然連續十三年穩定在低生育水平上,但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強有力的行政手段和社會制約措施來實現的,具有很大的可逆行和反彈性。受人口結構和政策變動的雙重作用,山東已進入第四次人口生育高峰期,即使嚴格執行現行的生育政策,全省每年仍將有100萬左右的出生人口。 二是人口素質偏低與建設經濟強省的要求不相適應。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山東人口的文化素質有了明顯提高,但與先進省市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全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在全國排名第18位,不僅低于北京、上海、天津三市,而且也低于廣東、江蘇、東北三省等地。《婚姻登記條例》實施后,接受婚前健康檢查的人數大幅下降,每年大約出生肉眼可見的殘疾兒8000人左右,嚴重影響出生人口素質的提高。 三是人口結構不合理帶來社會隱患。自1990年以來,全國范圍內出生嬰兒性別比持續偏高,山東雖然低于全國水平,但也偏離正常范圍。“五普資料”顯示,全國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7,山東是113.49,其中有40個縣高于120;全國0~9歲的兒童男孩比女孩多1277萬人,山東多出63.9萬人。此外,自1994年起山東已進入老年型人口社會。2000年全省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730.85萬,占8.12%,全省老年人口總量位居全國第一,有67.3%的老人分布在農村。未來一個時期內人口老齡化進程還會進一步加快。 四是流動人口不斷增加,年齡構成年輕,素質低,增加了人口控制難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流動人口將不斷增加。“五普資料”顯示,全省大約有1347萬人在省內流動,還有213萬人在省際間流動。流動人口現居地和戶籍所在地聯系不及時,溝通渠道不暢通,致使80%以上的計劃外生育出現流動人口中。另外,流動人口具有以青壯年勞動力為主,流動時間越短、年齡結構越年輕,且省內流動人口較省外流入人口更年輕的特點。流動人口主要是接受過初中教育的人口為主。這種現狀增加了對流動人口管理的難度。 五是深化各項改革將對人口控制帶來新的挑戰。在新形勢下,計劃生育工作如何由單純依靠行政手段和社會制約措施,向依法行政、優化服務、綜合治理等方面轉變;《婚姻登記條例》實施以后,如何做好晚婚晚育、婚檢工作;戶籍制度改革以后,如何合理界定和落實城鄉居民不同的計劃生育政策;農村稅費改革后,如何解決好計劃生育增支減收的矛盾等等問題,亟待解決。 三、采取積極應對措施,迎接新的挑戰 新時期人口控制工作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黨的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建設“大而強、富而美”的社會主義新山東的總目標,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全面落實計劃生育基本國策,著力控制人口總量,提高人口素質,優化人口結構,引導人口科學分布,搞好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逐步實現人口再生產類型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營造良好的人口環境。 (一)堅持既要抓緊又要抓好的方針,切實穩定低生育水平 一是繼續把控制出生人口數量,穩定低生育水平放在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首要位置,進一步完善人口目標管理責任制,嚴格執行現行的生育政策,遏制違法生育。二是要加強基層基礎工作,狠抓薄弱村幫促和特殊人群管理兩個重點。三是要加大晚婚晚育引導力度,通過采取宣傳教育、村民自治、政策激勵等措施,調動廣大青年自覺實行晚婚晚育、少生優生的積極性。四是要全面建立城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屬地和流動人口現居住地管理體制,強化街道辦事處的管理責任,完善社區服務體系,整合社區資源,消除管理盲點,實現計劃生育無縫隙覆蓋、無漏洞管理。 (二)堅持以人為本,全面提升人口素質 一是要重視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加強宣傳教育,開展優質服務,積極引導群眾自覺實行婚檢,把好優生第一道關口。二是要逐步提高育齡群眾的生殖健康水平。健全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和計劃生育服務網絡,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和服務能力,逐步拓寬服務領域,廣泛開展生殖保健系列化服務,做好各種傳染疫病的防治工作,增強群眾的自我保健能力。三是要努力提高人口科技文化素質。繼續大力實施科教興魯戰略,鞏固基礎教育,拓展中等教育,提升高等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三)堅持綜合施治,優化出生人口性別結構 治理出生人口性別偏高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必須高度重視,標本兼治、綜合施治。一是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深入開展“關愛女孩行動”,倡導男女平等的良好社會風氣。二是要制定有利于女孩及其家庭的社會經濟政策和社會保障制度,維護婦女的合法權益,提高其社會經濟地位,營造有利于女孩及其家庭生活、發展的輿論氛圍和社會環境。三是要加大執法力度,堅決制止非法鑒定胎兒性別和選擇性終止妊娠的行為,嚴厲打擊販賣、殘害、遺棄女嬰的違法犯罪行為。四是要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依法加強對B超等醫療監測設備和相關藥物的使用管理,強化孕情隨訪服務。五是要依法明確各相關部門在性別比綜合治理中的職責,加強監督考核。六是要完善人口目標管理責任制,把治理性別比的成效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政績考核,對性別比嚴重偏高的縣實行重點監控,力爭使其盡快降至正常范圍。 (四)堅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首先,要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健全完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抓緊研究解決養老特別是農村養老問題,為人口老齡化高峰的到來提前作好資金儲備準備。其次,要進一步鞏固家庭養老,積極創造居家養老的新環境。第三,各級政府應根據老齡化發展趨勢,規劃發展老年人服務事業,并制定優惠政策,引導企業、集體和個人興辦養老事業,逐步建立起設施齊全、管理規范的現代養老服務體系。第四,實施健康老齡化戰略,積極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大力宣傳健康老齡化,鼓勵老年人參與社會發展,營造老年人參與發展的良好社會環境。第五,高度重視發展老年產業,力爭使老齡產業能夠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五)堅持政府調控與市場引導相結合,促進人口有序合理流動 促進人口的有序合理流動,加快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是增加農民收入,促使農民奔小康的重要途徑。據推算,目前山東農村剩余勞動力約有1000萬人,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農業勞動生產率和生產集約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每個勞動力負擔耕地的系數在逐步加大,農村剩余勞動力將呈不斷增多的趨勢。因此,要充分認識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意義,堅持把政府調控與市場機制的引導作用緊密結合,努力實現人口和勞動力的有序合理流動。從當前看,除加強對剩余勞動力的培訓,提高其知識水平和專業技能,增強其就業競爭能力外,還應著重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以促進人口城鎮化為契機,進一步完善各項政策,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二是抓住建設山東半島城市群和膠東半島制造業基地的歷史機遇,引導西部地區人口加快向東部地區轉移流動。三是完善高層次人才引進政策,健全人才流動機制,吸納一大批高層次人才來山東創業發展。四是積極推進制度創新,進一步改革戶籍管理制度,建立進城農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實解決流動少年兒童教育問題,為實現勞動力和人口的有序合理流動創造有利條件。五是加大宣傳力度,轉變山東人封閉保守的就業觀念,搞好勞務輸出,引導、鼓勵、組織人們到省外務工經商、就業、創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