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山區經濟發展 促進遼寧省經濟得到全面振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2日 15:0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 |||||||||
內容提要 山區是遼寧省經濟發展的相對薄弱環節,山區經濟發展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推動遼寧老工業基地的振興至關重要。本文闡述了我省山區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分析了東部、西部和南部三地山區經濟發展在全省的地位及地區間的差距,提出影響山區發展的主要問題,探討了加快山區縣域經濟發展的幾點建議。
遼寧省是一個多山的省份。全省山地面積8.8萬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積的59.5%,主要分布在遼東、遼西和遼南地區。全省有32個縣(市)區分布在山區或土地面積以山地為主,其中遼東山區有18個縣(市、區),遼西山區有11個縣,遼南山區有3個縣級市,山區縣土地面積占全省土地面積的64%。2003年,山區縣年末總人口1493.2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35.9%。 加快山區縣的發展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關系到遼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大局。目前,我省農村,特別是山區,由于自然和歷史原因,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相對城市還有很大差距,貧困山區的農民生活還十分困難。因此,大力發展山區經濟,建設山區經濟強縣(市)區,是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促進全省經濟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山區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一)總體情況 1、經濟規模和速度 經濟總量不斷增加。2003年,全省山區縣實現生產總值1137.01億元,按現價計算(下同),比上年增長13.8%,占全省縣(市)區(注①)生產總值的32.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31.29億元,增長9.1%;第二產業增加值528.73億元,增長17.1%;第三產業增加值376.98億元,增長12.4%;山區縣三次產業比重為20.3:46.5:33.2,與全省縣(市)區的17.6:47.0:35.4相比較,山區縣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結構特點更為明顯,產業層次低于全省三次產業10.3:48.3:41.4的結構水平。在山區縣中,遼東山區與遼南山區的生產總值占山區縣的比重分別為52.5%和24.8%,遼西山區占22.7%,平均每一個山區縣生產總值占全省縣(市)區的比重為:遼南8.3個百分點、遼東2.9個百分點、遼西2.1個百分點。 增長速度不斷加快。2001―2003年,山區縣生產總值平均增長11.9%,比全省縣(市)區的平均水平快0.7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長9.9%,高于全省縣(市)區1.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長12.6%,第三產業增長12.1%,分別快于全省縣(市)區0.9個和0.1個百分點。 經濟總量所占份額不斷擴大。2003年,山區縣生產總值占全省縣(市)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2.6%,比2000年提高0.6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占37.7%,比重提高1.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占32.3%,比重提高0.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占30.5%,比重與2000年持平。在第一產業中,種植業和牧業增加值占全省縣(市)區同一指標的比重比2000年分別提高0.8個和5.9個百分點,是拉動第一產業份額提高的主要力量。 2、地區財力 山區縣財政收入有所增長,但增幅低于全省縣(市)區平均水平。2003年,山區縣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6.75億元,比上年增長5%,其中東部山區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5.93億元,平均每一縣(市)區實現財政收入8848萬元;西部山區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6億元,平均每一縣(市)區實現9632萬元;南部山區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23億元,平均每一縣級市實現34092萬元。山區縣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占全省縣(市)區的33.5%,比重與上年持平,比2000年下降1.4個百分點。山區縣的財政收入增幅與全省縣(市)區的差距逐步有所縮小,由2001年相差2.6個百分點、2002年1.8個百分點縮小到2003年的0.2個百分點,平均看,2001―2003年間山區縣財政收入增幅低于全省縣(市)區1.5個百分點。 3、工農業生產 山區縣以種植業為主,畜牧業也占有相當的比例,農業結構與全省縣(市)區的結構基本一致,種植業和漁業生產方面,彼此比例略有消長,山區縣林業增加值比例稍高于全省縣(市)區。2003年,山區縣種植業增加值104.39億元,比上年下降7.5%,占第一產業增加值的45.1%;林業增加值15.42億元,增長20.4%;占第一產業的6.7%;牧業增加值68.7億元,增長43%,占第一產業的29.7%;漁業增加值41.21億元,增長7.4%,占第一產業的17.8%。2003年,山區縣糧食總產量518.6萬噸,比上年下降3.7%,占全省縣(市)區產量的35.5%。肉類總產量127.58萬噸,增長16.9%,占全省縣(市)區產量的39.7%。奶類產量7.93萬噸,增長45.6%,占全省縣(市)區的20.1%。 2003年,山區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692.78億元,比上年增長34.1%,占全省縣(市)區工業總產值的41%,實現利潤13.07億元,比上年增長37.6%,占全省縣(市)區利潤總額的22.5%。 4、消費、投資、出口 從消費需求看,2003年,山區縣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實現貿易額65.78億元,比上年增長2.1%,增幅比全省縣(市)區低6.6個百分點,占全省縣(市)區批零貿易額的40.6%,比重比上年下降2.6個百分點。從投資需求看,2003年,山區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7.4億元,比上年增長28%,增幅比全省縣(市)區低5個百分點,投資額占全省縣(市)區的37.5%。從出口需求看,2003年,全省山區縣完成出口總額10.1億美元,比上年下降8%,與全省縣(市)區出口增長12.8%形成明顯的反差,山區縣出口總額占全省縣(市)區的23.8%,比重有所下降。山區縣旅游業發展較快,2003年,山區縣實現旅游總收入29.72億元,比上年增長33.1%,增幅比全省縣(市)區高6.1個百分點,占全省縣(市)區旅游收入的52.1%,所占比重比2000年提高28.4個百分點,其中遼東山區旅游收入占山區縣的59.1%,遼南山區占33.5%。 5、農民收入 山區縣農民收入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3年,山區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相當于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平均水平的83.7%。其中,遼南山區的農民人均純收入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4%,遼東和遼西山區的農民收入水平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年來,山區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較快,2003年比上年增長9.7%,2001―2003年平均增長11.2%,增幅分別比全省縣(市)區快0.6和2.5個百分點,遼西山區增長最快,比上年增幅高于山區縣和全省縣(市)區3.9個百分點以上,比2001―2003年平均增幅高9.7個百分點以上。 6、基礎設施 道路交通發展相對較慢。2003年末,山區縣境內公路通車里程2.69萬公里,比上年增長2.9%,占全省縣(市)區通車里程的54.3%,增幅比全省縣(市)區低1.8個百分點。2003年末,平均每百戶居民擁有民用汽車2.4臺,比全省縣(市)區少1.4臺,年末山區縣(市)民用汽車量占全省縣(市)區的比重為28.6%,比上年下降2.8個百分點。每百戶居民擁有農村電話34.4部、移動電話28.2部,分別比全省縣(市)區平均水平低0.9部和7.2部。2003年農村用電量43億千瓦小時,比上年增長37.3%,增幅比全省縣(市)區高5.7個百分點,用電量占全省縣(市)區的31.8%。但從2000年以來的平均水平看,山區縣用電水平及增幅均低于全省縣(市)區平均水平。 (二)三地山區經濟發展情況 2003年末,遼東山區總人口582.2萬人,占山區縣總人口的39%,土地面積占山區縣的48.1%;遼西山區總人口645.8萬人,占山區縣的43.2%,土地面積占40.3%;遼南山區總人口265.2萬人,占山區縣的17.8%,土地面積占11.6%。由于自然條件等方面的差異,遼寧三地山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極不平衡,地區差距較大,并且這種差距還有擴大的趨勢。 1、經濟總量 2003年,山區縣實現生產總值1137.01億元,比上年增長13.8%,山區縣人均生產總值7615元。其中,遼東山區生產總值596.51億元,增長17.3%,增幅比山區縣(市)平均水平高3.5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10246元;遼西山區生產總值258.36億元,增長11.3%,增幅比山區縣低2.5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4001元;遼南山區生產總值282.14億元,增長9.2%,增幅比山區縣低4.6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10639元。遼南山區經濟總量和人均水平均在三地山區之首位,但增速為三地最低,這不僅是因為遼南山區經濟基數相對較大,更多的是經濟活動中尚缺少新的增長點。遼西山區經濟總量和人均水平均低于其他兩地,但增速與山區縣平均水平的差距在縮小。遼東山區的經濟總量和人均水平均高于山區縣平均水平,居三地之中位,其經濟增速為三地中最快,比上年增幅高于山區縣3.5個百分點,比2001―2003年平均快1.5個百分點。遼東山區經濟快速增長,主要是林業和第三產業發展較快,林業增加值占山區縣的72.4%,占全省縣(市)區的48.3%,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山區縣的55.3%,旅游總收入占山區縣的59.1%,占全省縣(市)區的30.8%。 2、財政收入 財政增收差距較大,遼南山區財政增收最快。2003年,遼南山區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23億元,比上年增長12.6%,增幅比山區縣高7.6個百分點,比遼東、遼西山區分別高14.1個和3.8個百分點,也明顯高于全省縣(市)區的平均增長水平,從2001―2003年看,遼南山區財政增收能力明顯好于其他兩地山區和全省縣(市)區的平均水平,其中瓦房店市貢獻最大。遼西山區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6億元,比上年增長8.8%,高于山區縣和全省縣(市)區。遼東山區增收能力稍弱,2003年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5.93億元,增幅均低于山區縣和全省縣(市)區的平均水平,東部山區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為負增長,主要是有9個縣區財政減收所致。 3、農民收入 2003年全省山區縣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上年增長9.7%,比全省縣(市)區高0.6個百分點,其中,遼南山區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最高,比上年增長9.9%,增幅高于山區縣和全省縣(市)區0.2個和0.8個百分點。遼西山區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上年增長13.6%,收入水平低于山區縣,增幅高于山區縣和全省縣(市)區,居三地山區首位。遼東山區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上年增長7%,收入水平高于山區縣但低于全省縣(市)區,增速低于山區縣和全省縣(市)區的平均水平。 (三)山區縣經濟在全省的位置 隨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實施,山區縣經濟作為全省經濟重要組成部分,其地位和重要性日益突出。目前,在全省縣(市)區經濟增長中,山區縣貢獻率接近32%,農民收入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山區縣的區域經濟實力、地區財力和居民收入水平仍與全省縣(市)區平均水平有較大的差距,大部分山區仍是制約全省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和經濟滯后地區,山區縣以占全省縣(市)區46.2%的人口、64%的土地面積、51.4%的鄉村從業人員和45.9%的耕地面積,只創造了全省農業縣占32.6%的生產總值,凸顯資源配置和產出效果不對稱。全省的主要貧困人口都分布在山區,山區縣中有18個縣的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特別是遼西11個縣區全部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最低的建平縣和義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僅達到全省平均水平的50%。地區財力不足,農民增收緩慢,地區發展不平衡也呈加劇趨勢。 山區縣以全省36%的總人口,創造不到全省1/5的經濟總量,其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著效率低下的問題,但也應看到,市場經濟條件下山區經濟也有積極的一面,是一個充滿活力和潛力的經濟載體。近年來,山區縣在發展經濟和努力縮小與全省差距的力度上均有所作為,新經濟增長點不斷涌現,從東部山區大力發展林業種養和旅游經濟,實現農民增收致富的個案對比中,從遼西山區將開展大規模生態整治建設,由此引發的勞動就業增加和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改善的遠期效果等方面,都將為山區經濟提供了加快發展的經驗。 二、影響山區發展的主要問題 1、勞動力問題。勞動力轉移任務重。2003年全省農業從業人員655.13萬人,平均每一農業勞動力擁有耕地8.5畝,山區縣有農業從業人員348.6萬人,占全省的53.2%,農業從業人員人均擁有耕地7.3畝,其中遼東7.9畝,遼西山區7.7畝,遼南山區5畝。按照公認的標準評價山區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并且參照農業生產的季節性特點和機械、物資的勞動力替代程度、農業生產率的提高來分析,山區縣將有大量的勞動力需要從土地上轉移,將對社會增加新的就業壓力。 2、資金問題。一是財政依存度低。2003年山區縣的財政依存度只有3.2%,不及全省7.4%的一半,財政收入隨生產總值增長的比例小,山區建設中的問題難以通過自身解決,有增長而無發展;財政支持有限,2003年全省山區縣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中支農支出只有4.9%,遠遠低于農業四稅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例。二是農村資金流失比較嚴重。農村郵政儲蓄存款全部流出,信用社存款上存后只有不到一半的比例留在農村,國有商業銀行基層機構只存不貸;國家通過價格“剪刀差”、耕地占用補償費額度低和不到位、不合理收費等途徑,從農村抽走大量資金,農村資金“泵出”效應明顯,資金大量外流使農村“失血”過多,農村貸款難影響“三農”問題久拖未決。 3、生態環境問題。生態環境脆弱,旱澇災害頻繁經濟損失巨大制約山區經濟發展,特別是遼西山區水資源嚴重短缺,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嚴重。目前全省有沙化面積1313萬畝,直接危害耕地675萬畝,草場12萬畝,科爾沁沙地正以每年10米的速度向南推移,將直接威脅中部商品糧基地。 4、經濟發展問題。由于我國長期存在的二元經濟結構,造成農村發展諸多欠帳和歷史遺留問題,山區農業人口貧困人口多,工業化城鎮化吸引了土地價值、農村資金和農村優秀勞動力的凈流出。目前,全省工業經濟離實現規模、結構、效益的良性循環尚有一定距離,城市還有大量下崗失業人員,工業反哺和城市消費結構升級拉動力微弱。農業產業化水平低,傳統生產方式和組織形式仍廣泛運用于山區縣的農業生產活動中,比照農業比較發達的其他地區,農業產業鏈較短,農產品(資訊 行情 論壇)附加值低。山區經濟發展基礎薄弱,生產生活條件、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受教育程度方面的較低水平等一系列因素限制,使廣大山區期望通過自身積累實現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可能性很小。 三、幾點建議 1、要政府重視。要用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指導山區經濟建設,推進山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尊重自然規律和科學法則,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環境,讓子孫后代都有賴以生存的自然條件。山區開發要以環境成本為第一約束要件,從保護環境優化生態的前提出發,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杜絕以任何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開發,我省山區已為破壞生態環境付出沉重代價。發展山區經濟要加大植樹造林、生態建設、資源開發,要與山水林田路項目發生聯系,需要各級政府制定統一規劃,實施統一治理,要根據山區自然條件適度開發,因地制宜做好規劃,促進山區經濟協調發展。 2、要區別對待。發展山區經濟要重點解決貧困農民脫貧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問題。要搞好扶貧開發,按照國務院“以整村推進扶貧規劃為切入點,努力改善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以促進勞動力轉移為切入點,努力提高貧困戶素質;以龍頭企業帶動為切入點,努力調整貧困地區產業結構”的工作思路,加大扶貧開發力度,促進山區經濟的加快發展。要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出發,加大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強山區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農產品的科技、信息,流通服務水平,引導農民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要求,提升農產品質量和市場化程度,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拓寬投融資渠道,鼓勵吸引和外資和民營資本,放寬金融信貸及稅收政策,降低山區企業稅費負擔。 3、要科技進山。提高山區農業產業化水平。受自然和經濟條件的限制和山區人財物流失的影響,山區經濟發展過程中科技投入明顯偏低,科技進步拉動作用較低,專門人才缺乏,而且缺少能吸引科技進山的優惠政策。對此,要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外資和民間資本,增加對山區的科技投入,吸引城市專業技術人才到山區創業發展。要依靠科技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由小生產轉化為規模化、專業化、社會化生產,優化配置農業資源,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民增收致富,保障山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要做大林業。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吸納更多的勞動力就業。我省有沙化土地和明顯沙化趨勢土地240萬公頃,分部在遼西北、中部遼河沿河地區和遼東灣沿海地區,朝陽市部分縣區進入荒漠化監測范圍總面積達106萬公頃,全省有宜林荒山近1600萬畝,70%分布在遼西北地區。我省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需仰仗森林的天然屏障防沙阻沙,涵養水源,封山育林、擴大植被、防沙固沙等生態環境治理應成為開發遼西山區的首要任務。由于生態環境的公共產品特性,客觀上需要投入公共財政資金完成大規模生態整治任務。要通過政策和激勵措施,吸引山區剩余勞動力轉向生態建設方面,將極大緩解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壓力,有利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同時東西山區通過大力發展林業新興產品,如花卉苗木、中藥材山野菜、林下養殖、森林旅游等林等勞動密集產業,擴大就業容量增加勞動收入,全面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生活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