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醫藥行業未來五年的發展態勢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1日 11:45 經濟參考報 | |||||||||
從1998年到2003年的5年間,全國醫藥生產一直處于持續、穩定、快速發展階段。5年間,全國藥品生產銷售收入年平均遞增18.4%,實現利潤年平均遞增28.8%。化學原料藥產量由1998年的35.37萬噸增長到2003年的80.35萬噸,中成藥產量由34.28萬噸增長到60.29萬噸,醫藥產品出口額由38億美元增加到90.2億美元。1998年全國只有70家企業和車間通過GMP認證,2003年已超過3000家。
那么,未來5年醫藥行業態勢如何?宏觀上微觀上可能會有些什么樣的變化?我就一些具體問題做出了自己的分析,希望能幫助我們在未來的變化中找到發展的機遇. _、 重組是重頭戲 中國醫藥生產企業通過改革與重組,組織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原來的6000多家企業將逐步減少到4000戶或更少,加上13000多家批發公司,企業“多、小、散、亂”的局面將得到改觀。一批以上市公司為核心的大企業集團將成為引領中國醫藥發展的主力軍。他們無論是生產集中度或利潤集中度都會越來越高,強者愈強、兩極分化之勢將越來越明顯。形勢逼迫﹁大批無特色、無優勢的企業轉向其它行業或聯大靠強。 今年上海醫藥(資訊 行情 論壇)集團公司藥品銷售收入已經趕上了2003年世界藥業排名第50位的日本小野制藥,預計未來5年還將有4到5戶大企業躋身世界醫藥企業50強行列。 技術創新帶來產品結構的優化,歷史形成的一個藥品多廠生產的局面正在緩慢地得到改善,像氟哌酸這樣一個產品有1000多家制劑廠生產的情形將會迅速減少。隨著“仿創結合”戰略的落實,有企業技術特色和品牌的名牌藥品會越來越多,尤其是中藥,像地奧心血康、排毒養顏膠囊等年銷售5億元甚至10億元的產品會越來越多。揚子江藥業的左旋氧氟沙星作為一個仿制藥品,2003年銷售近10億元,創造了一個新的奇跡。隨著“模仿創新”的深入發展,我國遲早會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藥上市。 二、 區域市場聯動 曾經有許多商業企業有過宏偉的全國布點藍圖,提出“打造全國萬家連鎖店”的口號。但是,中國太大了,各地方之間的差異也太大了,加之形形色色的地方保護,無論哪一家企業的網絡要想形成全國性的控制,幾乎都不可能!那么,未來的市場流通的發展方向是什么呢?我認為,應該是有限范圍的市場控制能力加上區域市場的聯動為主體,逐漸形成各種形式的戰略聯盟。即不同地方的批發企業各自發揮在本地的優勢,在品種上相互調劑,發展聯合代理配送服務,既競爭又合作,以期獲得最高的效率和最低的流通成本。 未來5年醫藥商業的毛利只會下降不會上升,預計由目前的8%至9%會逐步降到6%至7%或更低,流通費用率也必然會由目前的8.75%水平逐步下降。現在已經出現流通費用率在1%至3%的優秀批發企業,如安徽華源仁濟藥業公司、湖北九州通藥業公司等,這類企業在城鎮及縣、鄉市場還會不斷增加,這種被稱為“大賣場”的醫藥批發是“降費增效”的必然產物。前不久,重慶太極集團(資訊 行情 論壇)、上藥集團雷允上藥業、廣藥集團組合成一個聯盟,資源共享、三地聯動、共同受益,這就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三、 整合物流中心 整合做強是大勢所趨,醫藥物流中心也需要整合。要連點成線、連線成網,全國范圍的物流中心熱會迅速降溫。因為每個企業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建自己的物流中心,像成都五塊石地區一下子建了多個規模龐大的醫藥物流中心,不少資金被閑置了。怎么辦呢?或轉做他用、或適當聯合,以優質服務、高效率和低費用吸引第三方,再逐步擴大流量,成為第三方物流的公共平臺,為其它企業服務。珠海聯邦制藥公司有20億元的銷售收入,他們算帳后沒有建自己的物流中心,而選擇了第三方專業物流公司。他們考慮的出發點是,物流是一門學問、一個獨立的產業,醫藥企業需要的東西很多,不一定都要自己做,應該發揮優勢、突出主業、特色發展為好。 四、 走出去與引進來 所謂“走出去”,在改革開放初期,指的是人員走出去學習考察、開眼界;后來“中國制造”越來越多了,指的是產品走出去。現在,應當更關注資本走出去。跨國公司在中國成功發展的例證,從兩個方面給了我們同樣的啟示:抓住機遇走出去,讓中國的優勢產品在發達國家實現本土化生產,是新形勢下的新增長點,也是實現利潤倍增的良策。“走出去”將成為醫藥企業發展的新亮點。 “引進來”是指外商的投資。對外開放20多年來,各跨國制藥公司在中國都投資建了工廠,他們的全球產業布局基本完成,可以說這一輪的產業投資已告一段落。外資當前正在發生的投資方向的變化是由產業投資轉向研發投資,如丹麥諾和諾德公司、瑞士諾華公司和羅氏公司、英國葛蘭素—史克必成公司、美國禮來公司等等,他們相繼在中國巨資投入研發機構,充分利用國內優秀人才和高水準的臨床醫院進行原創藥物篩選和新藥臨床試驗,這對國內企業正是一次很好的機遇。 五、 后GMP時代的競爭 轟轟烈烈的GMP改造已近尾聲。近1000億元投入,從基本生產條件到企業管理都徹底改變了中國醫藥生產的面貌。 欣喜之余,我們也應冷靜地看到GMP改造后的隱憂,由于GMP改造投入較大,成本、費用上升,企業壓力很大;另一方面由于改造中盲目競相擴大了制劑加工能力,使原來就不高的生產能力利用率更低了,這是讓人憂慮的問題。 我們希望,經過GMP改造后的藥企采取為其他企業、醫院、商業企業委托加工來緩解困難。因此,我們也建議政策面放開對科研單位自身成果產業化的限制,放開對行業外企業持有新藥證書后委托加工的限制,以期減少新建藥廠。 現在,大家都成為GMP認證企業后,GMP企業的優越感將不復存在,新的競爭更明顯地集中到產品創新和營銷創新上來。企業需要把更多的力量投入到研發和市場上,抱著金碗要飯吃也會餓死。 六、 醫院改革將有突破 “三項改革”進展很快,但是現在還有很多矛盾,例如:為什么藥品招標采購無人叫好?為什么藥品屢屢降價人們卻反應冷淡?為什么紅包愈演愈烈?......這都與醫院改革滯后有關系。“以藥養醫”、“補償機制”、“經營性醫院與公益性醫院分開”等一系列核心問題急待取得政策性突破。根據國外改革經驗和國內實際情況,預計不久的將來,關于醫院改革的重大政策會陸續出臺,內容可能包括以下幾點: 1、鼓勵醫院投資多元化,對醫院資產評估、人員身份轉換及相關政策予以明確; 2、允許醫院自主決定用人機制和分配機制; 3、增加國家對公共衛生事業的投入,建立并完善財政對公益性醫院的補償機制; 4、提高部分醫療收費標準; 5、推動建立醫院內部和外部競爭機制,衛生技術人員、醫院裝備等實現市場化配置; 6、大力發展社區醫療服務并納入醫療保險等等。 七、 藥品定價市場化 藥品是商品,藥品定價市場化是大勢所趨。不管以“藥品是特殊商品”作借口,還是以“涉及穩定”作擋箭牌,都不能改變藥品價格管理要遵從市場經濟規律的原則。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快速發展,一萬多種中西藥品全部供過于求,藥品市場競爭比較充分,在衛生改革到位的前提下,再擔心藥價會漫天飛漲,影響群眾看病或社會穩定等等完全是不必要的。原來的藥品價格管理出發點是好的,在短缺經濟時期也很重要。但在市場經濟框架基本建立的今天,現行價格管理制度既不科學、又無實效,管的人很辛苦,社會各界也不滿意。比如,今年上半年對抗生素的大幅降價,使國有骨干企業受到沉重打擊。華藥、石藥、新華、魯抗的利潤分別下降50%至91%,利潤率低到0.64%、1.37%不等,損害了企業技術改造和開發新產品的能力,引起社會輿論與企業議論紛紛。原因在哪里呢?關鍵問題就在于藥品定價要不要市場化。我認為,市場機制決定藥品價格是正確的出路,什么“平均成本”原則、“單獨定價”、“對原研藥品定價優惠”等條款,都是錯誤的或行不通的。 未來5年,國家可能會對現行定價政策做出重大修改。我們希望,除“毒、麻、精、放”等國務院實行特殊管理的藥品必須由國家統一定價外,其余藥品定價一律放開。進口藥、合資藥、新藥、普藥通過市場競爭來確定自己的價值。如果考慮到不要加重醫療保險的負擔,那么也可以考慮授權醫療保險部門制定“給付比例”,即報銷比例。政府可以對一部分價格較高的藥品按一定比例由保險公司承擔,超出部分由選擇該藥品的用藥人自付,這樣既尊重了市場定價原則,也滿足了不同層次人群的需要。 八、 招標采購步入正軌 招標采購作為建立競爭機制的一個措施,本來是無可非議的,藥品招標采購初衷也是好的,為什么3年多的實際情況卻很不理想,工廠不滿意,公司不滿意,群眾不滿意,連醫院自己也不滿意。其實,導致各方不滿意的深層次原因是醫療體制問題,醫院改革不到位。只有從體制改革入手,才能真正解決當前的矛盾。醫院改革中,補償機制建立起來,“醫藥分業”也不再是一道難解的方程式;醫院改革中,國家對公益性醫院和經營性醫院分類管理,政府部門也就沒有必要再過問經營性醫院的招標采購。公益性醫院繼續實行招標采購,應該讓醫院也成為招標主體,按照醫院自身的需要去決定一切。 我們希望,既要從招標競爭機制中降低成本,又要在競爭中建立長期、穩定、誠信的工—商、商—衛、工—衛關系,不能讓企業天天為招標而疲于奔命。這是招標采購應走的市場經濟的正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