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中國壽險業遭遇“滑鐵盧”各大壽險商自降增速指標,以求度過轉型期
中國壽險商們年均增速30%的“高歌猛進”場面,幾年之內或許將不會重現,遭遇過去年增速突降為7.2%的“滑鐵盧”后,他們開始學會從“張揚”變得“保守”。泰康與新華老總表態2005年降低增幅
“2005年,我們決定主動降低指標,增速不會超過15%。未來5年,我們最好都不要超過10%。”在日前召開的全國保險工作會議的壽險分會上,陳東升——這位在保險界素以高調著稱的泰康人壽董事長,卻出人意料地“低調”。
去年,泰康人壽保持了30%以上的增速。而在它最風光的2002年、2003年,它的增速甚至達到過200%至300%。
更出人意料的是,陳東升的低調引來了在座另一位同仁的共鳴——素來銳氣逼人的新華人壽董事長關國亮,也在保監會主席吳定富面前表示,“新華2005年的增速將調整為15%。”
2003年,新華人壽的增速是115%。去年,在中國壽險業集體“滑坡”的大背景下,它也不得不接受一個現實——增速降為了12%。
在整個全國保險工作會議上,除了占據中國壽險半壁江山的中國人壽敢于說,2005年要實現保費收入“較快增長”,以及同樣已在境外上市的中國平安提到要“繼續推進業務轉型,保持較快速度發展”以外,幾乎沒有一家壽險商再提“高速發展”這四個字。跑馬圈地時代終結壽險業經歷急速轉型
讓壽險業掌門人們逐漸變得現實的,正是去年中國壽險業的表現。在這一年里,中國壽險業遭受了“當頭棒喝”——人身險業務增速僅為7.2%,這個數字只不過是往年的1/4。這也是中國壽險業自創建以來增速最緩慢的一年。
因此,在今年全國保險工作會議的正式文件中,也一改往日的措辭,對壽險業的評價由“快速增長”悄然變為“平穩增長”。
一直以來急速上行的中國壽險業,為何突然在2004年放慢了腳步?保監會主席吳定富在他的報告中解釋說,是“因為壽險公司主動調整業務結構和受升息等因素的影響”。
參會代表們的一個共識則是,中國的保險業正在經歷“轉型期”。“往日跑馬圈地的外延式擴張,靠建機構、拉隊伍的時代已經終結,壽險業增長模式轉變為內涵式增長,進行結構調整是每家壽險公司未來幾年內的第一要務,”一位參會代表對記者說,“壽險業去年低速、緩速發展并不足為奇,而這種局面很可能還要維持幾年。”
在這個艱難的“轉型期”里,各壽險公司均做出了戰略調整。
據關國亮介紹,新華人壽去年主動取消了30億元的期繳業務,還取消了29億元的團險大單,光這兩項就是近60億元的業務。“要保持以前的增速不是不可以,而我們為了進行結構調整,實現可持續發展,只能主動放棄了”。壽險業增速放緩保監會心里最踏實
在經歷了去年的波折之后,中國壽險業能否扭轉乾坤?這個問題顯然讓中國保險業的最高監管者傷透了腦筋。
1月7日下午,參會代表的十個分組討論同時進行。在三個半小時里,不茍言笑的吳定富獨獨在壽險分會停留了兩個多小時。他端坐在會議代表中間,聆聽每位代表的發言并時不時地作出點評,直至最后一位代表發表完自己的觀點。
“雖然去年壽險業的增速不過7.2%,但這卻是我們作為監管部門感到最踏實的一年,”會間,保監會人身保險監管部主任陳文輝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一臉輕松地說,“減速說明各家公司都在調整結構,增強公司的內在價值。”
在陳文輝看來,壽險公司往日的“超速”發展反而讓他擔憂,因為“超速”意味著高風險的積累,“這種風險遲早會在某天爆發的”。而現在,壽險公司主動做出調整,實現了一種“平穩過渡”,足以讓人欣慰。如果希望未來能有大發展,中國的中小壽險商必須經歷這個痛苦的轉型期。
“我相信2005年,中國壽險業的增速將恢復到16%至17%。”在談到今年的總體發展時,陳文輝樂觀地表示。晨報記者李雋瓊新聞鏈接投資收益不現轉機保險業難有大起色
雖然保監會對保險業今年的發展作出了樂觀估計,但業內的資深專家們卻持保留態度。
日前,北京工商大學保險系主任王緒瑾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如果2005年中國保險資金的投資方面不出現轉機,保險業的增速不可能有大的起色。”
通常,保費收益和投資收益被視為保險商盈利的“兩駕馬車”。保險公司通過結構調整實現保費收入平穩增長的同時,還少不了保險資金投資收益作為“后盾”。
目前,中國的保險資金正在急劇膨脹。據保監會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保險資金運用余額已達11249.8億元。但投資渠道不暢仍是目前最大問題。
日前,平安保險董事長馬明哲對此也表示了憂慮,“目前在美國保險行業,產險的平均投資收益率為10%,壽險為12%,而中國總體不到5%。長此下去,國際投資者們必將無法忍耐。”晨報記者李雋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