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準海嘯救援開支 全國人大不應缺位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0日 11:04 證券時報 | |||||||||
印度洋海嘯牽動全球人的心。日前,國際社會承諾的捐款金融已升至40億美元。我國政府也繼5000萬美元的一攬子救援計劃后,再承諾提供2000萬美元用于多邊救援和重建。 中國的善舉無疑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同時也向世人展示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對于此次捐助,筆者和眾多國人一樣,深感必要,也完全理解政府
換句話說,在涉及重大財政支出并體現公益時,由代議機構給予適當的民意支持(當然在有違民意時也可能給予否決),這是任何現代政府財政支出必須履行的法定程序,也是世界各國的通行做法。但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的代議機構長期缺位于政經熱點,而由政府獨唱主角。這不僅不利于代議機構發揮“最后看家人”的作用、對政府的財政預算活動和依法行政進行監督,而且也不利于我國的對外交往,使我國的對外政策(包括對外財政援助)失去了彈性。 事實上,預算監督并通過預算監督程序對政府財政活動實行監督是代議機構的主要職權,也是其法定義務。“我們準備批準政府決定的向受災國提供的任何援助”,這是美國國會作為美國政府最終預算監督人的聲音。相信國人對美國國會在印度洋海嘯災難之初的這番及時講話還記憶猶新,這個聲音讓美國政府的捐助行為贏得了民意支持,也讓美國政府的本次一切捐助行為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反觀我國的最高代議機構,卻選擇了沉默,選擇了站在后臺。雖然在實際上為捐助開了綠燈,相關領導甚至在幕前幕后也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可沒有用一個權威民意代言機構發出整體聲音,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