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現狀
不久前,銀監會叫停了銀行承諾保底收益的做法,但事實上并沒有改變各家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銷售的火爆局面。記者注意到,在推出人民幣理財產品的各家銀行的門口,經常有排大隊的現象。與購買國債的市民多為年齡在40歲以上所不同的是,搶購人民幣理財產品的隊伍中不乏中青年群體。
原因分析
招商銀行個人銀行部總經理張麗平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對百姓大眾來講,由于受專業知識、可支配資金擁有量以及承受能力等因素的制約,盡管目前已經有很多的投資渠道,但銀行儲蓄存款仍是其保證自家資金安全保本、獲得一定收益的首選。
由于近幾年我國銀行存款利率較低,加之銀行存款利息稅的征收,促使大眾對資金在安全保本前提下增加收益需求意愿積聚。人民幣理財產品在經過發行銀行嚴格計算規劃后,將預期收益的設置遠遠高出現行的銀行儲蓄存款利率,這對于有著根深蒂固的“保底保息”理財習慣的百姓而言無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專家建議
據一項面向20個城市投資者的調查顯示,中小投資者的投資傾向更趨謹慎,普遍認同無風險或低風險投資品種。除股市外,47%的投資者選擇銀行儲蓄存款,20%的投資者選擇債券,選擇基金、黃金、外匯投資的投資者分別占14%、3.33%和1.67%。
針對公眾不同的投資方向,銀行有關人士提示,炒外匯一方面需要有外匯的來源渠道,另一方面需要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因此對投資者的要求較高;黃金投資,往往是那些具有一定數量閑置資金、同時在近年內又不急于用錢的群體較為合適的選擇。
目前各商業銀行推出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大多為半年期、1年期的短期品種。盡管標明收益為“預期收益,存在風險”,但由于此類產品通常被銀行分兩部分來運作,一部分用來做定期儲蓄,其比例一般為10%至40%,其他則用于銀行間債市投資,從而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張朝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