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企業改制鼓了錢袋子的江蘇省江陰市新橋鎮,順應鄉村城市化發展的潮流,不失時機地推進“三集中”,即農民住宅向鎮區集中、土地向規模化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從而有望在兩三年內建成長三角乃至全國第一個無村鎮。
寒冬時節,走進新橋鎮,只見大批昔日分散建設的農舍正在被分批推倒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由一座座漂亮美觀的公寓樓組成的居民小區,門口保安站崗,樓下超市紅火,區內綠樹
成蔭。原來的村民委員會被社區居民委員會取代,小區全部實行物業化管理。祖祖輩輩都是鄉下人的新橋農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市民”的滋味。
新橋鎮地處江陰市東南,面積19.3平方公里,下轄10個村民委員會和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全鎮總人口4.5萬人,其中外來人口2.2萬人。
改革開放以來,新橋經濟發展迅猛,尤以兩家躋身世界毛紡10強的大型企業——江蘇陽光集團和海瀾集團而聞名于世。去年全鎮農民人均收入達9500多元,人均GDP、人均創利等多項主要經濟指標領先江蘇全省。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多地少且布局不合理,難以實現生產、生活、生態有機統一和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矛盾,成為新橋人不得不邁的一個坎兒。“三集中”的戰略構想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被逼出來的。為避免規劃上的“近視眼”,新橋鎮鎮黨委政府聘請了上海同濟大學和南京規劃設計院的專家,將全鎮劃分為7平方公里的工業集中區、7平方公里的生態農業區和5.3平方公里的商貿居住區,按照“城市設計”的要求打了“草稿”。
為把農民住宅向鎮區集中這件好事辦實,實事辦好,通過企業改制收回8億元集體資產的新橋鎮,出臺了一系列維護群眾利益的政策:拆遷村里的舊房每平方米補償380元,購置鎮上的公寓房每人再補1.05萬元,對獨生子女家庭另獎8750元,對男滿55周歲、女滿50周歲的無業人員統一辦了養老保險。
新建的6層高的公寓樓每平方米按成本定價760元,一般中間戶型為130平方米,約合9.8萬元;而拆除的民居一般為250平方米,每平方米補償380元,就是9.5萬元,兩者相差無幾,其余獎勵的錢正好用來裝修。農民幾乎花不了什么錢,就可以住上新樓。按計劃,到2007年,該鎮人口都能集中;2008年,外來打工者也能住上公寓房。除新建和完善中心幼兒園、敬老院、中小學外,投資200多萬元新建的垃圾中轉站、投資3000多萬元新建的日處理能力2萬噸的污水處理廠已投入運行,初步實現了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集中處理。這在中國中小城鎮中亦屬鮮見。此外,新橋鎮還鼓勵社會各界參與小城鎮開發,把能推向市場的項目都推向市場。目前,鎮污水處理廠即由意大利外商投資,還有外商前來洽談投資建醫院和小學。
經過三年緊張有序的運作,新橋鎮的“三集中”現已初見成效:全鎮13000多畝農田實現規模經營的達10000多畝;基本完成工業向集中區集中。目前全鎮98%以上的工業產出、利稅貢獻來自工業集中區;隨著21萬平方米新橋花園小區等7個總面積達55萬平方米的住宅小區的全面啟用,新橋鎮半數人口住進鎮區,城鎮的集聚效應進一步顯現。
據鎮委書記吳貫一介紹,實施“三集中”戰略好處很多,光是農民住宅向鎮區集中一條,就使戶均住宅占地面積由0.72畝降為0.25畝,到規劃期末,全鎮6700戶農民集中到鎮區后,至少可節約土地3000多畝。
作者:何洪錫 朱羽
(來源:經濟參考報)
|